梁启超 “集句”书赠徐志摩
父亲赠给钱学森八个字
马一浮蓄须“明志”
3上一篇 2020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马一浮蓄须“明志”

 

在众人的印象中,只要一提起思想家马一浮,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那标志性的逾尺长的胡须,看上去既飘逸又洒脱。对于他的蓄须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为了纪念早逝的妻子,有的说是弥补其面部缺陷。其实,马一浮蓄须的原因并不复杂,就是为了向外国人表明志向,中国人并不弱。

清朝末年,清政府打算将一批珍贵的文物运到英国,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当时,随行的代表团成员中,虽然有不少博闻广见的专家和学者,不过大多数却不能与英国人直接交流。有一天,当清政府意外得知,杭州有位名叫马一浮的名流,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通德、法、日、英等7国语言,于是遂特聘马一浮为代表团顾问。

当时,马一浮随代表团到达英国后,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言谈举止颇为有“范儿”。然而,当地一些人却故意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马一浮,认为他个子矮小,知识浅薄,没有和他们坐在一起对话的资格,甚至还经常称马一浮为“boy”(男孩)。这让马一浮认为奇耻大辱,立志要做出成绩给对方看。回国后,马一浮愤然蓄须勉励自己,直到终老。而“洋鬼子”们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在万国博览会上,那位被他们呼作“boy”的马一浮,后来居然成为了闻名中外的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后期,马一浮在复性书院讲学时,英国以李顿爵士为首的8位著名教授联袂访华,他们一行慕名来到四川乐山复性书院拜访马一浮,当时,四川教育厅厅长郭有守陪同并担任翻译。英国教授们当时频频提问,内容偏重于中国学术之特点、中国学术之异同等重大问题。

担任翻译的郭有守虽善英语,但对中西哲学知识欠缺,因此在翻译时往往词不达意。马一浮听后很不满意,最后直接用英语与来宾交流,言谈洒脱流畅,妙语迭出,间以拉丁语阐释西方古典哲学,令几位教授惊愕不已。教授们归国后,纷纷撰文盛赞马一浮学问深湛,不愧为中国一代儒宗。 □ 据《人民政协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