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发掘挺进居住区
“眼看监视、耳听犬吠”最美基层文保员程年仓的三十五载不老情
下一篇4 2020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凌家滩遗址发掘挺进居住区
5千多年前已用“混凝土” 聚落遗址逐步揭面
□ 记者 吴笑文
红烧土块遗迹考古发掘现场
凌家滩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现场
修复陶器
 

说起凌家滩,从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的玉龙、玉鹰、玉龟,到细到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钻孔;从“中华文明曙光”到长江下游最大的聚落遗址,凌家滩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

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备受关注的凌家滩文明探源馆、考古工作站、红烧土块遗迹考古发掘现场、墓葬祭祀区和防洪工程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                

5千年前已用“混凝土”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北约5公里为太湖山,南侧紧邻裕溪河。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以一条长达千米的山岗为中心,向两侧分布,山岗顶端有高规格的大型墓地,山岗南端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密集分布区。

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根据碳十四测定,它是距今约5800~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也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自1987年发掘以来,凌家滩遗址发掘面积共4780平方米,出土文物2200多件,玉龟、玉板、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专家分析认为,凌家滩遗址及其周边的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因此被学术界定名为“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除了发掘出大量玉器、石器、陶器,还发现了大量红烧土、人工柱洞等生活遗迹。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通过发掘,凌家滩先民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他们用经过火烧过的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凌家滩人的居住区待揭秘

凌家滩遗址新一轮发掘工作已于近日启动,主要发掘地点位于岗地南端的红烧土密集分布区。此次发掘是“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安徽地区的唯一发掘地点,同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凌家滩考古工作队队长张小雷介绍,经2000年钻探和发掘工作表明,该片红烧土遗迹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80米、东西宽3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系由大小、形状不一的红烧土块加少量黄黏土堆筑而成,平均厚度在1.5米左右。因由于当时该区大部分被民房所占压,发掘面积较小,对该处红烧土遗迹的完整形态缺乏全面认识。

这次重新发掘红烧土区,主要是想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量和研究,希望能对遗址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发掘工作自6月初正式开展,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有6个探沟。从目前开挖的情况来看,红烧土平均厚度在1.5米左右,部分甚至达到3米。该处红烧土遗迹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可能为5000多年前凌家滩人的居住区。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