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236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卫生防护、健康安全、绿色可持续等诸多领域。(6月5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标准存在着总体水平低,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不能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等问题。
一流企业靠标准,标准就是话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多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但许多国家标准明显低于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的标准。而且由于我国的标准不统一,标准缺乏强制性,加上标准过低等等问题,从而出现了产品跨地区销售时,由于标准不一而被处罚的情况。
标准化不能只重数量更应该重质量,要让企业和社会都认识到“标准就是质量”,要让标准成为一种“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标准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为主原则,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努力实现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国家标准国际化”的转变,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重点加强社会急需的农业、食品、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高新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提高中国的标准水平。希望各地以“236项重要国家标准发布”为契机,严格执行标准,加强合作,让这些国家标准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