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建言献策。 □ 综合新华社
全国人大代表罗杰认为,从信息报送、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到分级分类管控,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全国政协委员陈薇建议,进一步融合生物安全科研、产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从原始创新到成品产出的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更好更快地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宋张骏建议,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未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将向一体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常态化综合监测机制和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赵宇亮建议,进一步完善平战结合的科研攻关体系,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为更从容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做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建议,应扩大法定传染病规定的范围,完善对一线预警行为的规定和保护,建立及时高效的疫情信息公开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段宇飞建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法规体系和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疾控效能;加强科学研究,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疾病防控的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杨伟军建议,未来应根据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情况,加大对防疫物资、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有序生产、科学储备、保障供给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王俊祥建议,提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延萍说,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今后要更紧密地结合“防”与“治”,让卫生健康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更紧密地运行起来,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动态灵敏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王辰建议,设立国家级的医学科学院、医学健康科学基金,以充分激发医学研究活力,培育立于全球医学科技前沿、可堪承担国家使命的医学科技战略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建议,从软件和硬件上做好储备,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建议,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持续的国家医疗物资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