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度举行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12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在保护区泾县双坑片区核心区刘冲大塘回归大自然。2003年至2019年,该保护区累计实施15次扬子鳄野外放归,加上今年拟放归的280条,放归总数将达508条。
视频连线 多点同步放归
一大早,一辆卡车从位于宣城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驶出,车上放着十余个长长的木箱,里面装着的正是等待放归的扬子鳄。抵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打开木箱的锁,里面的扬子鳄被胶带裹着嘴。随后,工作人员小心地把扬子鳄嘴上的胶带拿掉,慢慢将其放入水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减少人员聚集,今年放归活动创新采用“多点放归、视频连线”的方式,主场设在泾县双坑片区刘冲大塘,广德市和南陵县分别设分场,同步进行放归活动。活动现场共放归人工繁育扬子鳄32条,余下的248条放归鳄将在近期由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按放归方案实施放归。
这些野外放归鳄是如何被挑选的?据了解,我省已全面掌握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目前扬子鳄繁育基地内有16000余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但不是每一条扬子鳄都有机会回归大自然。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动管科科长章松告诉记者,今年野外放归鳄是工作人员从1400多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中,挑选了320条健康的扬子鳄,其中成鳄240条,亚成鳄80条。
随后,工作人员对挑选出来的扬子鳄进行健康体检后,采用微创性采样法采集扬子鳄尾部单列嵴鳞2枚,提取DNA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将亲缘关系较远的扬子鳄进行配对,这才确定本次放归的280条扬子鳄。
放归鳄已开始繁育后代
据了解,扬子鳄享有动物界“活化石”之称,目前野生数量仅200条左右,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扩大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2002年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安徽省实施《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通过将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放归到野外的方式,快速复壮野生扬子鳄种群。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保护管理站站长夏同胜说,放归后,扬子鳄后期的系列繁殖行为,如求偶、筑巢、洞穴营造等,都将同时开展,以加深对扬子鳄野外生态行为的了解。依托粪便DNA、卵壳膜DNA技术的遗传信息分析及疫病监测工作亦将同步开展。
据监测,之前放归的扬子鳄均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恢复了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并开始繁育后代。截至2019年底,累计产卵19窝、338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
“有得吃、留得住、能安家”
“每天按照指定巡护线路开展巡护,每月巡护次数40次以上,如果发现扬子鳄受伤或受困等情况,及时向保护管理站报告。”泾县双坑片区生态巡护员张永洲对本次放归点非常熟悉。
本次放归点保护区泾县双坑片区核心区刘冲大塘,属扬子鳄II类栖息地。周边无农田和原居民居住,外来干扰较少,无潜在农业面源污染,水体质量良好,水生生态系统基本完好,可满足野放扬子鳄的生存需求,并可借助东干渠的水系同双坑片区内其他扬子鳄种群进行交流。
“扬子鳄放归自然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孙四清说,下一步,还将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开展放归鳄跟踪监测,同时进一步提升栖息地质量,使放归鳄有得吃、留得住、能安家。争取在2035年野外种群数量达2000条,2040年左右,实现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在野外环境下的长期存活,彻底摆脱野外极度濒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