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曾熟读崔颢的著名诗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曾听说过李白佩服崔颢而挥毫的传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此,游览享有“天下绝景”盛誉的黄鹤楼成为多年的夙愿。
疫情后的第一个“五一”小长假,我在网上实名预约后,来到解封后的武汉。如愿以偿游览了黄鹤楼。黄鹤楼,耸立于蛇山之顶,它依山就势、轩昂恢宏,高踞于翠掩叠嶂之中,虽然由于疫情之后,游人受到限制,但黄鹤楼依然金碧辉煌,壮观瑰丽,令人瞩目。
据载,重建的黄鹤楼是参照历史遗留的文字记载和绘画资料,集各代黄鹤楼建筑之精粹而精心设计的,设计师们鉴于历史名楼毁于火灾的教训,新楼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但结构、造型、色彩等都酷似古代木结构风格,楼高51.4米,比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最后一座黄鹤楼高近一倍,楼顶仍然为攒尖顶,四面各起一座歇山骑楼,呈五顶并列状,72根圆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用11万块琉璃瓦覆盖的顶和檐富丽堂皇,五层的飞檐斗拱开朗幽胜,每个檐角上都悬金色风铃,有风吹来,铃儿就会发出浑圆深沉的声音。黄鹤楼气势雄伟的外观、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悦耳动听的铃声,其形、色、声交融,动与静结合,交相辉映,给人以深邃的审美享受。
黄鹤楼的周围还建有配亭、轩廊、牌坊、胜像宝塔、黄鹤铜雕。精雕细刻的两只黄鹤惟妙惟肖,其相向而立、悠闲自得的神态,似远去归来的相互问候,又似温情如水的喃喃低语。它们仿佛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古时候蛇山上有一个辛氏酒店,惨淡经营,后因有恩于一位扮作穷苦老道的神仙,神仙则在粉墙上画一只仙鹤,又点化井水变白酒,以此作为谢礼。此后仙鹤翩翩起舞,酒水滔滔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发了横财的辛氏却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神仙得知后,便骑上仙鹤腾空而去。后来辛氏翻然悔悟,用全部积蓄修建了黄鹤楼,以纪念那位神仙和黄鹤。美丽动人的传说给黄鹤楼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迷人的神韵。
步入黄鹤楼,立即被各处的匾额、楹联、壁画等艺术精品所吸引,尤其是历史上各朝代所建黄鹤楼的模型风格迥异、引人入胜。其样式或金檐翼舒、四面霞敝;或台楼环廊、高标嶙嶒;或层楼连庆、峥嵘缥缈;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史学家普遍认为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秀,清楼奇特,细细观之,其评价恰如其分。黄鹤楼层层均有回廊环绕,凭栏远眺十分便利,不仅可以俯瞰江城三镇的迷人风光,还可眺望波涛万顷的大江景色,使人真正领略到“一人丹梯人境外,秋高霜洁大江空”的意境,领略到“大江帆影沉鸣雁,下界人声混管弦”的诗情画意。尤其从顶层回廊放眼四望,大有“极目楚天舒”和“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只见远处山青水秀、美不胜收,近处高楼栉比、市面繁华;西边大江滔滔东去,汉水缓缓西来,一条像奶黄色的绸子,一条像碧绿色的锦缎,笼罩在莽苍苍的烟云之中,更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的神奇风韵,无怪乎当年范仲淹登岳阳楼远眺时,面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登黄鹤楼也使人顿觉胸襟壮阔,一股“画中天地壮人间”的豪情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志向油然而生。
游览黄鹤楼不仅使人饱尝艺术上的审美愉悦,还可触景生情,激发豪情壮志。游后再品味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仅对他落寞愁苦的心情倍感欣慰,封建社会文人的悲叹与新时代文人的讴歌形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