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世界里的成长故事
六岁那年的“劳动奖章”
晒伏时光
3上一篇 2020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晒伏时光

□ 武汉 熊秀兰
 

三伏长达一个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白昼较长,阳光充沛。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家都将家里的被褥、垫絮、衣物一股脑儿搬出去晾晒。尤其是在广袤的乡村,家家户户牵绳、搭架、铺门板,晒东西的场面特别火热,仿佛要将梅雨季所带来的潮湿霉味晒个彻底干透才罢休。河滩上,倒扣着上了桐油的木船;村落里,到处是暴晒在阳光下的各种家什。特别是衣物和床上用品,一件件早已打包收藏的厚厚的棉衣、棉裤、毛衣、毯子和棉被,挂满了绳子和竹竿,用长凳、木板搭起来的晒台上,则摆满了一双双皮鞋、布鞋、雨鞋、运动鞋,还有过冬后早早就收起来的棉鞋、皮靴、木屐等,也一起暴露在烈日之下。一般要晒上两到三个火辣辣的日头,以后才不会发霉生虫,而且经久耐用。晒伏,可以称得上是乡村入伏后特有的生活画面。

俗话说:寒在三九,热有三伏。所谓伏天,即炎夏之“三伏”,与数九寒冬的“三九”相对,分别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期。三伏以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初庚为末伏,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大多数年份前后共有40天的漫长时间。其实,晒伏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的专利。“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有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这是刊行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反映明代北京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有关晒伏的记载,寥寥数语,呈现出一幅几百年前京师(北京)晒伏的火热场景:农历六月六日入伏当天,皇宫要晒皇帝的仪仗车驾,老百姓要晒其衣被,无分贵贱尊卑,都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六月六,龙晒衣,晒出一年的新气息。”乡村晒伏,一般都是从农历六月初六开始。每到这天,母亲就会念叨着这句民谚,翻箱倒柜地晾晒家里的四季衣服和被褥。院子里,母亲拉上几根晾衣绳,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衣服。再用长凳搁起用细竹子编成的竹帘子,一床床摊晒家里的棉被、棉絮,还有装衣服的衣箱和五斗橱,抽屉被一只只取下来,全暴露于火辣辣的阳光下。父亲拆下家里的两扇大门,用板凳垫高,将家里大大小小的鞋子一双双摆在上面。院中空地上,父亲铺上朔料布,摊晒贮藏了近半年的稻种。据说经过一个严冬贮藏的种子如果在三伏天里晒一晒,来年播种时会提高发芽率。

每到晒伏时节,当中学教师的哥哥为防虫蛀,会搬出他的三口木箱,打开锁,将他视若珍宝的书籍一本本摊晒在火热的阳光下,白晃晃的一片,耀人眼目。哥哥晒书的时候,一般不会介意我翻阅他的这些宝贝,于是我任意捡取,坐在大柳树的浓荫里,听着蝉鸣看书,惬意极了。

小时候过夏天,正值大暑这个三伏中最炎热的中伏,我常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大早,每户人家的房前就晒出了五颜六色的衣物,行人路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地扫描一下这些打着堆儿晒出来的“家底儿”。从这些晒出来的衣物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哪户人家的日子过得拮据,哪户人家的日子过得宽裕。

那时候,我常常惊叹于女人的耐心,她们坐在屋檐下、树荫里,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聊着家常话,一坐就是小半天,有时还不忘抽空里对对方晒出来的衣物做一下点评,发出几声由衷的赞叹,笑声中,洋溢着和谐的风情。母亲纳着鞋底看守衣物的时候,一般在身边备上一根长竹竿,那是为了驱赶偷吃稻种的鸟雀用的。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将棉絮和棉衣挨个换面晒,还用棒槌拍打,说只有让它们的每个地方都晒到、晒透,才有晒伏的效果。晒后的衣物等到自然晾凉后,母亲一件件叠好装进衣橱,还不忘放进几颗樟脑丸。

如今,乡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过去的砖瓦矮房早已被鳞次栉比的楼房取代,潮气已没有过去那么重,但晒伏的场面依然像过去那样火热。尽管我早已融入都市,每到伏天,我就会忙不迭地晒伏,有计划、分批次地晒,觉得只有将所有能晒的都晒出去,才不辜负这如火的阳光。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