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天赋予皖。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4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生态保护,推进污染防治,深化环保改革,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 示范区在安徽揭牌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安徽5.2万余名各级林长发挥作用,严格实施野生动物管控措施,加密生态巡查巡护,全力促进林业复产,彰显了林长制的改革优势。截至3月底,安徽省林业企业复工率达98%,完成人工造林69.86万亩,超过年度任务16.4%。
已经实施了3年的安徽林长制改革,是全国深化改革的“安徽样本”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随后,安徽省围绕把“好水”保护好,全面建立河长制;围绕把“好山”保护好,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
2017年6月,安徽在合肥、安庆、宣城3市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开来,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
除了助力复工复业,林长制改革还取得不少成效。统计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任务率45%以上。2019年下半年,我省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各级林长责任落实到位,虽发生多起森林火灾,但重点单位和敏感地带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2019年,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改革委2019年十大改革案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全面推行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经验
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多年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
为保护好山好水,我省出台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2018年起,我省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建立健全沱湖、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2018年1月1日起,《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施。我省建立了“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超标断面责任市支付污染赔付金,水质改善断面责任市获得生态补偿金。全省共有121个断面纳入补偿范围,涵盖境内的淮河、长江、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产生污染赔付金2.47亿元,生态补偿金5.33亿元。
去年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
湛蓝天空、白云成片、缤纷晚霞、绚丽彩虹……这小半年来,“天空美照”频频刷爆大家的“朋友圈”。人们的直观体验,也客观体现在了一组数据里:今年以来,截至4月22日,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0.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9%,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14.4%;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4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等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取得明显成效。
来看2019年的生态环境“成绩单”,非常亮眼: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6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7.4%,劣Ⅴ类断面比例0.9%,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85%,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记者了解到,我省还持续开展“绿盾”行动,组织对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问题进行实地抽查和“回头看”,督促各地建立台账并加快整改。“绿盾2019”自然保护地排查的878个违法违规问题已完成整改515个。宣城市和金寨等7县(市、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旌德县、岳西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 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全国率先实现 第二轮省级督察全覆盖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2018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原则上禁止开发。
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新近出台《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框架、程序规范、权限责任、结果运用等。2018年至2019年,我省对16市分别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督察,在全国率先实现第二轮省级督察全覆盖。
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江水浩荡,奔腾不息。2018年3月,安徽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将其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来抓,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
具体来看,皖江城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实施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
2019年3月底,安徽启动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聚焦长江经济带警示片问题、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形成“23+N”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单,建立“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网,一体化推进长江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还一江碧水、保两岸青山。
长江入河排污口直接关系到长江水质改善,我省盯紧这个重要关口,全面开展排查整治行动。目前,正在开展后续监测和溯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类研判及整治工作。
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巢湖湿地资源丰富。为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我省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发挥湿地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作用。
环巢湖十大湿地包括肥东十八联圩、玉带河,肥西三河,包河湖滨、派河口,巢湖半岛、槐林、柘皋河,庐江马尾河、栖凤洲。现有湿地面积7.8万公顷,占合肥市湿地总面积的67%。不过,由于缺乏管护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问题。
去年12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明确禁止在湿地保护区内擅自开(围)垦、填埋、取土、放牧、捕捞、引进外来物种、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排放湿地水资源、修建阻水排水设施,禁止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并加大对十大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今后,我省将采取生态补水、封育、退耕还湿、植被恢复、保护野生动物、移民搬迁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增强十大湿地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