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筑起了钢铁般的防护之墙。因为这些可爱可敬的“英雄”,疫情得以控制,生命得以延续。如今,安徽省奋战在湖北一线的医护人员已经全部安全返回,市场星报特开辟访谈专栏,为记录这场分秒必争的战“疫”,为感谢这些勇敢无私的英雄们。
春暖花开,英雄凯旋。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7000名职工放弃春节假期,数千人请战,162位骨干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勇担省级定点收治医院和省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基地医院的医疗救治重任,300多人组成的精锐医疗队伍奋战在感染病院区,多位专家多次奔赴全省各地指导参与救治;由中国科大与附一院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发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安徽声音”。
这是一次检验,更是一次考验
1月24日,安徽省决定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个春节对于所有人来说并不轻松。
“全院7000多名职工放弃了休假,全部加入战斗。”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执行院长刘连新介绍,医院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建立10个工作组,统筹协调,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不到两天时间紧急改造发热门诊并顺利开诊,将徽州大道与繁华大道交叉口的感染病院住院病区全部腾空,用于疑似和确诊患者的集中收治。“此次疫情对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后勤和物资保障能力、医院感染防控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经受住了考验。
该院感染病院是安徽省首批省级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和省级四个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医院之一。战“疫”以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累计治愈出院确诊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合肥市外(含外省)患者34人,占比40%。治愈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3岁,年龄最小的4岁。安徽省年龄最大患者、首位新冠肺炎肾脏移植患者均从这里治愈出院。
既是孩子,又是抗疫前线的战士
自1月27日起,医院相继派出4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162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队员们集中了该院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科、感染病科、院感管理等20余个学科和部门的骨干中坚力量,分别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太康医院、肺科医院、东西湖方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等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防护服很紧张,在隔离病房,孩子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防护口罩在脸上压出印痕,有的甚至溃破,可能会留下疤痕,但他们毫无怨言。”刘连新亲切地称他们为“孩子们”,“很多都是90后,这么年轻的同志,都还是孩子,在抗疫前线,他们又成为战士。”
疫情期间,该院感染病检验诊断中心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定点医疗机构,担负着安徽省定点发热门诊及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检验任务,主要开展标本的接收、核对、灭活、核酸提取、核酸检测及报告出具和审核等工作。
“疫情期间,实验室完成核酸检测1500余人次,使得患者从疑似到确诊的时间缩短,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诊断支撑。”刘连新表示。
积极推广“中国科大方案”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坚持科技支撑,运用科技成果助力战“疫”。在中科院和安徽省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大魏海明教授和附一院徐晓玲教授牵头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在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后,迅速提出“单克隆抗体药物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在安徽省先期开展的探索性治疗中,20位采用该治疗方案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型18例、危重型2例)均治愈出院,其中发热患者在用药后体温24小时内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月3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3月4日,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召开的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培训会上,徐晓玲向国内同行专家介绍了新冠肺炎免疫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发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安徽声音”。2月15日和3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两次介绍了这一方案治疗重症患者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