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中原吃馓子,禁烟火
“馓[sǎn]子”为油炸食品,古时叫“寒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为纪念介子推,寒食节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颇具地方特色的“馓子”,其形多是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馓子有南北方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徐静说,由于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可代替主食,不宜多食。也可搭配牛奶或豆浆泡食,泡后入口即化。
浙江湖州清明螺,赛过鹅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后正是食螺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赛过鹅”的说法。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现在浙江湖州一些地方仍保有清明吃螺狮的习惯。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养蚕。徐静介绍,螺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尤其是维生素A含量很高,是明目佳品。螺肉质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清淡爽口,深受人们喜爱。螺蛳吃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等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进行炝拌,比如螺肉炒春韭、酱爆清明螺。挑螺蛳要选择外壳呈青色,有一定光洁度的。个头不大不小的口感最好。另外,买来的螺蛳一定要洗净吐沙,剪去螺蛳的尾部。
闽东地区三月三,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shē]家的“乌稔[rěn]饭”。畲族人每年都会用“乌稔饭”祭祀祖先,每年三月初三,畲族的聚居地——闽东地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也有了清明吃“乌稔饭”的习俗。畲族乌稔饭的原料之一来自乌稔树上的树叶,据《本草纲目》记载:乌稔树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聂宏说,乌稔树叶中含有的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降血脂,并能抗炎、抗过敏。制作“乌稔饭”并不复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9小时后捞出,放在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乌稔饭乌黑亮丽,软糯可口,一般分为甜味和咸味,可以蘸着白糖吃,也可以加入咸肉、豌豆、蚕豆、笋片等时令食材,别有一番风味。
运动
踏青时不宜运动量过大
清明节期间还是踏青出游的好时间,举家老小一起外出,可以疏通冬日的气血积郁,让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能使人体阳气增强。需要提醒的是,清明节踏青时不宜运动量过大。老年人的心率应控制在105次/分以内。中青年人相对参数适当放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要注意运动量的减少。
另外,清明时节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症状。因此,建议患有急性病、身体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少去踏青,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春练对于年轻朋友而言可能更为简单易行,但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建议选择一些慢走、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防病
三类疾病高发,留心防治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让人打不起精神,这也就给了很多疾病乘虚而入的机会。以下几类疾病是高发疾病,专家提醒大家要格外留心:
第一,呼吸道疾病。 清明节前后,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呼吸道疾病会高发。
第二,过敏性疾病。 清明节前后是花粉传播期,人体吸收了在空中飘浮的花粉,就容易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过敏等疾病。外出时,在草丛、树林或潮湿、蚊虫多的地方不要逗留太久,回到家后要及时洗脸、洗手。另外,中午日晒最强,花粉的释放量最多,对花粉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外出。
第三,风湿类疾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潮湿多雨的天气,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更容易找上门,也更容易复发。
提醒
清明时节喝点嫩芽茶
清明节期间,喝茶也是有诸多讲究和说法的。所谓清明要喝清明茶,这是因为清明时节采的茶最嫩、最新鲜、最有滋味。而一旦过了清明,茶的嫩芽就有点老了,不如节前的好。
这些嫩芽茶一般根据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不同的等级。嫩茶中的茶氨酸含量是一般干茶叶的2~5倍,而茶氨酸可以活化中枢神经传递信息的物质。同时,最近几年对女性进行的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茶氨酸的镇静作用对经期综合症有改善作用。
另外,嫩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要高于一般的干茶叶,不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较强,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同时也可促进人体脂肪和糖代谢,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因此,清明时节建议喝点鲜嫩的嫩芽茶。
□ 据《生命时报》《健康时报》《家庭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