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正暮春,这些攻略助养生!
2020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年中养生的最重要时期来了
清明时节正暮春,这些攻略助养生!

□ 蔡富根/整理
 

今年4月4日进入清明节气,春色宜人,万物次第生长,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而清明节气也是一年中养生的最重要时期。清明养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饮食运动如何安排呢?重点防范哪些疾病呢?本期《健康问诊》集纳了部分专家意见,与你分享,供你参考。

养生

遵循“春捂”,防寒保暖

1、注意保暖

清明时节雨纷纷,所以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节是比较容易下雨的。春雨总是有一分寒凉在里面,不能因为天气暖和了就放松警惕;另外,这个时节前后也比较容易暴发流感,所以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不要让自己着凉。如果下雨了也不要让自己淋到雨,湿气入体就不好了。

2、调节饮食

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饮食。清明节气前后,温度继续升高,万物都处于复苏的阶段,植物也吐露出新芽。在这个时节的饮食以护肝、健胃、健脾为主,多吃一些能够顺调肝气的食物,比如说菠菜、荠菜等绿叶蔬菜。因为清明节前后也是多雨的季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南方的地区来说,气候非常的潮湿容易让人生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要祛湿。可以多吃一些山药或者胡萝卜,也可以多用红豆薏米水去湿气。

3、作息要适当调整

清明节之后,早上天亮得会更早,晚上天黑得会更晚,要根据节气调整自己的作息。如果本身日常作息都非常的规律和健康,就只需要晚上把入睡时间稍微调后一些,早上起床起得稍微早一些即可。如果本身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经常的熬夜,就先戒掉熬夜的坏习惯,再想办法顺应节气调整作息。

4、情绪要做出调整

春季比较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果肝气不畅就非常容易发怒、焦虑、狂躁等等,甚至容易引发抑郁症,春天这个季节也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期。所以清明节养生也需要注意情绪方面的调节,有条件的要走出家门去野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开阔一些,不必执着于一些小事。

饮食

重在“清”,四招教你“吃”出健康

清明节前后应该如何通过食疗养生呢?这几个方法教你“吃”出健康。

1、饮食以清补为主

清明时节肾气渐弱,心气渐起,肝气正旺,因此饮食要清淡,以清补为主,可多吃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等。其中,荠菜有利肝和中的功效,菠菜可利五脏、通血脉,山药有健脾补肺之功。此外,也不妨喝一些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

2、少食“发物”

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亦是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因而要少食易“发”的食物,如海鲜、竹笋、羊肉、鸡肉等。

3、适当服用滋补之品

此外,还可适当服用一些滋补之品,如银耳能够润肺生津、养阴柔肝。韭菜性温升发,也是不错的选择,适当食用可增加人体胃肠蠕动,清理血管垃圾,还可补益肝肾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但有积火、痰湿者不宜食用。

4、食用青团有讲究

青团作为清明节的传统食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团务必经过加热后再食用,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容易反生,极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还需注意的是,青团不要和肥肉一起混吃,糯米与油脂混杂在一起会加重肠胃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此外,老年人和小孩、胰腺炎和胃炎患者、糖尿病人要慎用青团。

习俗

清明时节,各地都有养生美食

清明还是食疗养生的好节气,但各地民俗文化有差异,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食疗药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聂宏、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常务理事徐静点评清明各地特色美食,指导大家如何吃得更健康。

江南一带闻艾香,品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江南各地几乎都有青团,只是形状和叫法略有不同,比如,有饼状、饺子状、丸子形。但归根到底的做法都是用浆麦草、艾草、冬小麦捣烂出汁,与糯米粉揉和,制成团子,包入红豆沙、芝麻、莲蓉作馅,有的地方也以五花肉、腊肉入馅,入笼蒸熟。做好的青团亮如碧玉,香糯可口,清香扑鼻,甜而不腻。聂宏介绍,从中医上讲,艾草性凉、清热解毒,有清凉、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等功效。糯米性温,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徐静表示,从营养角度看,艾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糯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馅料中含有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青团虽然好吃,但不要过多食用,一天吃一两个即可。

山西地区子推馍,赠亲友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相传,寒食节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后来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与母亲隐居在绵山。晋文公只得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据传,当年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的绵山,就是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为追念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当地人在这天都会制作“子推馍”。子推馍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捏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子推馍”还可用来馈赠亲友。除了“子推馍”,北方一些地方还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这种食物又叫“子推饼”。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徐静建议,吃“子推馍”“子推饼”时最好蒸一下,作为主食或早餐都可,不要吃太多。

客家地区吃艾粄,不生病

艾粄[bǎn]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制作艾粄需要先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分,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起和面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肉末、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即可。蒸好的艾粄清香软糯,营养价值和青团颇为相似,都是加时令植物制作而成。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