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临近,为减少人员集聚,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和反复,合肥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殡仪馆、公墓)继续暂停市民现场祭祀活动, 暂停举办集体共祭、集体骨灰生态礼葬等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云”祭扫,可以自己选择在相关平台上祭扫和代客祭扫。
对于很多传统的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有的人不能接受,一方面对于网络操作不熟练,一方面觉得不正式,不符合传统文化;但也有不少老年人表示可以理解,响应生态和自然,同时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性,也愿意去尝试。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莹也给出建议,针对老人,要多多倾听诉求,多加陪伴,年轻人不要一味批评老人。
虽有不便,但很想亲自去看看父亲
合肥市民陶先生的父亲是抗日烈士,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会和家人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看看父亲,这已经是陶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今年清明节将至,陶先生说目前是否要前往南京,还未定下来。“考虑到疫情,我们老年人还是要小心一点,毕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陶先生说,前一段时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就已经联系他们进行了花圈等祭扫物品的登记,工作人员代替他们进行了祭祀,并且给家属发来了视频,“前段时间纪念馆并未开放,这段时间已经重新开馆了,他们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共祭的网络平台,仿佛能置身其中,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这样的形式也挺好的。”
不过陶先生也坦言,自己很想亲自去一下现场,虽然有很多不便,但还想去看一下,目前也还在考虑中。
网络祭祀,拉近天南海北亲人间距离
“我们这个大家庭很庞大,分散在各处,有的在国外定居,几年都没回来过了,自从父母去世长眠小蜀山后,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让我们代替祭祀,”今年66岁的合肥市民方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身处外地的兄弟姐妹会在微信群里跟他说明情况,让他们代替去看看父母,“哥哥姐姐年纪也大了,长途跋涉也不是一件易事,我也只能代表去看看。”
现在特殊时期,亲朋好友间的走动也并不常有,方先生响应号召,由其女儿帮忙,在网络平台上注册了网络祭祀,相关链接转发给大家,“里面有很多选项,鲜花、水果等。”方先生表示,这样网络祭祀的方式很适合他们,一方面本来就受到地域和年龄的限制,多有不便,现在大家在微信里进行祭祀,还聊起了很多往事,勾起了深深的回忆,促进了亲情。
网络祭祀也得到很多人支持
“本来计划中,大姨今年春节是回老家的,但因为疫情的关系,一再推迟。”合肥市民王小姐的大姨定居加拿大,年前计划是春节归来探亲,“外公是2014年去世的,因忙于自己的家庭,大姨之后就没在回来过,现在终于得空了,春节计划回来,但一拖再拖,估计也是难以成行了。”
眼见就要到清明了,大姨的心情王小姐也能理解,她在网络平台上为外公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设计了一些图片和生前故事,“网络祭扫的平台还提供代祭扫服务,我转发给大姨之后,她自己下了单,为外公打扫一番,献上鲜花。”
王小姐说,这样的形式他们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难。不过王小姐觉得,部分老人应该也能接受这样的形式。“毕竟因为特殊环境,或者身体原因不能前行。”
清明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踏青
家住合肥瑶海区的李大姐,在社区工作,接触网络祭祀的宣传有一段时间了,她表示,自己的公公长眠在合肥小蜀山陵园,清明节期间的祭祀已经决定响应号召,在网络上祭祀,不前往合肥小蜀山陵园了。
不过李大姐也表示,清明期间还是会回到老家去拜祭,“我理解的清明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踏青。”李大姐说,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先人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是很难得的轻松。
与李大姐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市民都表示,条件允许的话,还是会去现场祭祀,同时来一场踏青郊游。
各平台“云祭祀”相继推出
“祭扫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今年清明祭扫,改变的是形式,但不改对先辈的尊重和敬仰,不改对亲人的追思和怀念,不改在慎终追远中传承优良家风,不改在知史明志中培育爱国情怀。”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文明办联合发布的《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中,倡议全社会网络祭扫,防聚集。提倡网上献花、留言寄语、居家追思、代理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暂停组织守灵、告别、祭奠等群体性活动,倡导外出人员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减少出行和人员流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小蜀山陵园都已经上线了“云祭祀”,在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扫描进入选择相关的位置,就可以进行祭祀,合肥市殡仪馆目前已经对所有寄存在馆的逝者骨灰开展免费集体代客祭扫服务,通过格位拭尘、敬献鲜花、鞠躬追思等形式,代为传递慎终追远、致敬缅怀的深切情感。除此之外,合肥市民政部门也上线了“合肥市云祭祀平台”,同时上线“居家祭祀礼仪”微视频,手把手指导市民开展居家祭祀活动,倡导以家庭追思会的形式开展绿色文明祭祀。
建议:不要一味批评老人,多沟通
合肥一位长期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负责人表示,“网络祭祀、居家祭扫这样的方式,并不新鲜。现在特殊时期陵园、墓地暂停现场祭祀,网上祭拜也是一个寄托哀思、表达思念、倾诉情感的最佳之所。同时也很生态、环保”。
当然由于老人认知、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容易出现一些与年轻人对着干的情况,譬如觉得清明上坟是老传统了,必须去现场祭奠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思念,无法接受网络祭扫。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莹也给出了建议:“这样的心理可以理解,有的老人对于新生事物难以接受,同时在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容易钻牛角尖。”
王医生称,一方面家人多多听取老人的心理诉求,不要一味地批评老人,觉得老人古板,要增加理解;另一方面多沟通,多陪伴,“可以寻找一些轻松的话题,多增加参与人群不那么集中的室外活动的机会,可与老人商量,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以后再补上清明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