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创新驱动交出“皖美”答卷
2020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开发区:创新驱动交出“皖美”答卷

□ 记者 吴善良 赵汗青/文 图片由开发区提供
蜀山经济开发区全景
 

开发区为什么要创新?开发区的发展究竟靠什么驱动?安徽开发区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

2019年,安徽开发区在安徽省商务厅的带动下,高质量助推全省经济迈进。省商务厅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创新提升”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定位,“三个创新、两个提升”的发展方针,全省开发区也因此交上“皖美”答卷。  

创新驱动发展 开放提升水平

“开放创新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安徽省商务厅处长卢宏世介绍,作为从诞生开始就天然承载对外开放职能的开发区,推进开放创新是其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需求。安徽开发区通过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深化项目对接洽谈,以及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园区经济发展。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世界制造业大会举世瞩目,引起全世界制造业界深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会期间,集中签约项目有437个落户开发区,投资总额达5365亿元,分别占其总数的七成。积极组织开发区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中博会、高交会、厦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集体亮相、精准对接,借助平台集聚的客商资源,深化合作交流,承接产业转移。

世界制造业大会只是安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更是安徽开发区推进深度发展的一个舞台。2019年,全省开发区打造国际合作产业园同样成绩满满。

2019年,安徽省商务厅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批复设立安徽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批复宁国经开区建设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濉溪经开区建设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召开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对接会,加大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与联合国工发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省商务厅陈俊告诉记者:“2020年,安徽省商务厅将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以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为重点、打造开发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培育建设,加大对开发区境外招商工作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外资项目入驻国际合作产业园,提升开发区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园区绿色发展,也是促进园区发展的高质量引擎。

“科技创新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卢宏世表示,除了开放创新外,还要助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是引领园区创新提升的“助推器”,推动园区做大做强的“压舱石”。

据介绍,安徽省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安徽省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方案》,推进全省开发区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实现开发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政务服务高效化、社会服务精细化,全面提升开发区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完善安徽省开发区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园区智慧招商、发展智慧产业、做好智慧服务、形成智慧名片。

2019年,由商务部支持、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组织开展的“数字智慧园区”评选中,濉溪经济开发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荣获国家级数字智慧园区称号。

深化制度创新 保障高质量发展

组织的建立、工作的推进都需要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完善且能够适应实践的制度,一切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同样,制度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安徽开发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绩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得益于“制度创新”。

卢宏世认为,制度创新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发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探路者”,亟须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以改革红利释放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竞争力再造。

“一日办结”“承诺即开工”“一窗办理”,在“放、管、服”大政策的推动下,安徽开发区一马当先,制定发布开发区赋权清单,下放经济管理审批权限,在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扩大在开发区试点范围,打造出优良营商环境。

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深化园区考评升级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助推园区经济发展。结合国发〔2019〕11号文贯彻落实工作,安徽省商务厅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若干措施》,明确充分运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安徽省开发区开展投资促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方面支持,且不说“兵马未动,宣传先行”,建设需要资金,人员需要培训,制度需要完备,招商才能加速推进。

2019年,六大“进园区”行动引起商务部关注。省商务厅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结合开发区实际需求,在全国首创开展媒体、金融、培训、外商、非公党建、精准服务六大“进园区”行动,集合媒体宣传推介、开展银企金融对接、邀请专家讲课培训、组织客商考察交流,“一对一”精准指导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场行动、一篇报道、一次对接、一堂培训……这些全部都饱含着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为产业园区建设解决资金难题,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合作备忘录》,加大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计划在未来3年累计向全省开发区及企业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金融支持。

——一年一度的非公党建大会,通过开展园区调研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组织观摩学习、召开非公党建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以“智慧党建”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党建引领发展的理念,营造抓党建促发展的氛围,全面提升园区企业精气神。

——集合媒体宣传推介、开展银企金融对接、邀请专家讲课培训、组织客商考察交流,“一对一”精准指导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安徽开发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是一个先行先试的战场,容错机制的建立,能让更多人放开观念,放手一搏。”省商务厅吴祖送说。

蜀山经开区:科技赋能未来 园区智慧发展

身为全国“数字智慧园区”、全省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智慧环保等应用建设,提升开发区营商环境。蜀山经济开发区建立综合网格化治理、政企直通车、产业云监测、水联网环境监测、智慧社区等多个智慧园区子应用,实现特色高效“云服务”。

据了解,蜀山经济开发区还初步建成人口、法人、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首批采集人口数据81144个、企业数据11318个、地理数据5597个,完成区内1825栋建筑物和地表的三维与2.5维建模、10处高空全景建设。完成“三库融合”,叠加信息图层200余个,可有效分析辖区经济结构、财税完成进度、企业承诺兑现、经济运行质量等多项内容。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将开发区划分为186个精细网格单元,梳理579项治理与服务事项清单,落实责任清单及处置时限,优化处置流程。

此外,蜀山经济开发区还构建产业链模型,精准分析主导产业链企业分布,实时监测产业链结构、竞争力排名及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实现政策精准匹配推送。引进培育中科龙安、中水三立、宝龙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电子商务等上下游配套企业300多家,形成电子商务、大数据、环境科技、工业设计等四大主导产业,先后获批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蜀山经开区的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区成功由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互联网+”专业园区,形成以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大数据、环境科技、工业设计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逐步成为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新高地。

太和经开区:构建创新体系 破除瓶颈制约

作为全国唯一以西药普药销售为主的市场、国内最大的医药集散地,太和经济开发区不断突出科技创新,成为全省三大医药基地之一。

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开发区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配套紧密、绿色循环的产业生态圈,走生态化发展之路,让科创环境愈加优越。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太和经济开发区先后打造了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中科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化平台、医疗器械智能产业园、高端原料药和制剂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与华大基因、中科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科大、复旦大学等开展合作共建,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紧密合作和成果转化,增强了研发创新能力。

目前,太和经开区已着手申报“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立足“一源、一岛、一基地”,主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三大领域。“一源”指打造安徽领先的特色创新药策源地,“一岛”指打造国内重要的医药创新创业生物岛,“一基地”指打造世界级高端制剂产业基地。其中,生物岛建设项目将打造五个子平台:一致性评价功能平台、国际化临床中心、分析检测中心、海外药品引进平台、全人源抗体药物发现平台。

据了解,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基地是孵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的省级专业化基地,也是国家火炬安徽太和高端制剂特色产业基地、安徽省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截至目前,基地2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孵化项目60余个。

长丰(双凤)经开区: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卢宏世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督促开发区严守“三线”,严把准入关口,强化过程监管,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开发区绿色发展。去年,“绿色生态园区”评选中,我省开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5家开发区被评为“绿色生态园区”。全省共有4家开发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1家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作为“绿色生态园区”之一的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在推动园区绿色发展方面稳步向前。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介绍,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通过统筹推进综合设施,构建河库管理体制,合理布局环保产业等措施,推动园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据了解,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在完成第一批69家企事业单位雨污混接整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第二批180多家单位开展雨污混接整改工作。2018年在出台“工业企业厂房租赁管理办法”后,按照“关停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散乱污”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取缔关闭了“散乱污”企业46家、完善手续33家。

在产业布局方面,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致力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规划发展,为产业基地建设构筑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在能源替代、能耗减量、资源化再利用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底,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3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和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研发机构91个。以鸿路集团、舜禹水务、瑞纳智能等企业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园区第一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已超过50%。

濉溪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 搭建创新平台

为全面提升服务企业工作实效,濉溪经济开发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运行模式。此外,在人事制度方面,濉溪经济开发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文件精神,出台《濉溪县开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行方案(2019-2021年)》,有力推进服务效能升级、管理体制升级,为园区创优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从濉溪经济开发区了解到,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濉溪经济开发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2019年2家企业评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企业评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创新平台。依托已成立的聂祚仁院士工作站、建业科技徐滨士院士工作站、铝产业创新研究院开展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研发转化,为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企业搭建创新服务平台。2019年9月,濉溪经济开发区还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上,荣获“数字智慧园区”的称号。

据介绍,濉溪经济开发区围绕开发区三大主导产业,通过驻点、中介、节会、以商招商、产业园招商等方式,开展延链补链招商,盯紧美信、力幕铝箔产业园、康佳金鸿盛智能家电产业园、理士电源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建设,打通产业链条式发展脉络。该经开区全年共签约项目25个,协议投资额43.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固投17.1亿元,完成上报省外资金48.02亿元,上报重点信息数48个。

按照“特色彰显、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原则,濉溪经济开发区把汽摩配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重点打造,初步形成汽车摩托车用电池、活塞、油泵、刹车片、减震器、车用空调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煤炭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7家。

肥西经开区:落实优惠政策 引入高端人才

作为肥西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肥西经济开发区瞄准“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标,围绕拓展工业承接平台,创新驱动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集群。肥西经济开发区在做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桃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迁址扩容工作,完善服务配套,争创国家级的同时,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借助市县创新发展政策,肥西经济开发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研发投入和品牌化建设投入,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推进技术突破。突出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培育,截至2018年底,开发区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97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已成功打造多个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肥西经济开发区内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高新技术企业174家,上市企业32家。同时利用毗邻合肥大学城的科技优势,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人才是第一动力。” 肥西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表示,肥西经济开发区通过落实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和顶尖团队,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肥西经济开发区建立“英才库”,建设人才公寓,积极灵活地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给予资助,近年来累计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人才300余名。

此外,肥西经济开发区也成功入围2019年度中国最具成长力产业园区百强榜单,挂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生物医药),获评全国首批“绿色生态园区”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