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会诊”远程协商医联体之“困”
合肥市首个“科联体”成立
我省一专家当选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我省提前一年 实现消除疟疾工作目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省政协“会诊”远程协商医联体之“困”
委员呼吁加速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 记者 祝亮
 

11月26日,省政协召开城市医联体建设远程协商会,省政协委员们及各市政协委员就我省城市医联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医保总额打包”,让大医院病人越少收入越高

省政协常委,安徽医科大学医院院长、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脑胶质瘤治疗中心主任徐培坤认为,城市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建立防病就医新秩序,让群众好看病、少花钱。 而当前,我们存在过多强调“治”而非“防”。医联体内的牵头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都把关注重点放在治疗上。资料显示,我国的卫生经费70%以上都花费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病的治疗上,而这些慢病大多是可防可控的。如果把“治”“防”的重点做个对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培坤还认为“专家下沉”制度需要完善。“目前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优质专家资源下沉、坐诊社区。由于专家资源有限,分派到各基层点后势必影响原医院的医疗工作和学科发展,基层疾病相对简单,专家用武之地不多,形成资源浪费,且下沉后专家的报酬不能保障。因此,这种做法只能取得短期效应,很难长久。”

他建议,可运用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进一步推动疾病预防。变“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为“落实政府办健康主体责任”,变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目标为让人民少生病、不生病的医改目标。通过“医保总额打包预付制度”这一新的医保支付方式为杠杆,撬动大医院治“未病”的积极性,主动带领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公卫机构一起承担起预防疾病的责任。如此,各大医院越是“门可罗雀”,收入越高,基层卫生机构无所事事的现状也可极大改观。

社区医院药品目录应和医联体单位一致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丁百静认为,社区服务中心药物品种少,供应不及时,与大医院的用药不一致,也是百姓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医师不愿意下社区的原因。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联体内药品上下贯通”,让基层患者日常所需的各种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及耗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保障。

丁百静建议统一药品目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基药以外,药品目录与医联体牵头单位医院的门诊药房目录保持一致。药品及所需的医用耗材供应可由牵头部门负责保障,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级医院的一个二级库房单元管理,统一制定计划、采购、配送,最后双方定期进行结算。

丁百静还表示,“社区服务中心是分级诊疗工作落地的重要机构,不单单要承担社区常见病、慢性病人的门诊诊治,还要承接大医院救治后下转病人的延续诊疗及管理。建议在牵头医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日间病房,让大医院的医生们放心地让病人出院,让百姓安心地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

推进居民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省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认为,目前,在管理体制上,城市医联体内不同层级的医院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多头管理制约医联体内的资源流动和有效管理;责权利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均衡、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不严格,导致城市医联体成员单位双向转诊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危重病人转不上来、康复病人转不下去”普遍存在;城市医联体目前没有搭建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成员单位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导致牵头医院难以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运行情况,不能深入有效地进行管理指导和医疗衔接。

他建议,我省应出台政策激励和引导大医院向收治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为主转型;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分诊分流能力;发挥医保引导和绩效分配等杠杆调节作用,引导患者有效分流和有序就诊。

同时,还应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共享使用,实现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广预约诊疗、数据统计等功能。

适当拉大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

医保支付是引导患者分级诊疗的重要“杠杆”。省政协常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审计处处长王雪松认为,“挣医保”的制度设计埋下了“过度医疗”的种子。当前,财政资金大多不直接投给医院,而是以医保基金的形式,让各级各类医院通过市场竞争去“挣”。这种制度设计虽调动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埋下了“过度医疗”的种子。因为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为了多“挣”一点医保资金,都想方设法把自己业务量做大。而要做大业务量,就很难杜绝过度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

“我省统一城乡居民医保之后,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二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三级市属医疗机构、三级省属医疗机构起付线分别为200元、500元、700元、10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85%、80%、75%、70%。无论是报销比例还是起付线都比以前新农合规定的级差要小。虽然级差越小,越有利于群众选择就医,但级差过小影响分级诊疗推进。”

王雪松建议,我省应加快推进医联体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破解过度医疗难题。同时,适当拉大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级差,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我省统一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政策的总体制度框架是科学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和起付线的设定总体上是均衡的。但操作上,应该在维持基层医疗机构较低起付线和较高报销比例的同时,适当拉大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的差距,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回归各自的功能定位,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