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牙培训“两天速成”凸显监管缺位
非常道
网络平台求职须避“坑”
预防职业病,比破解诊断难更重要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网络平台求职须避“坑”

□ 杨玉龙
 

“11月还没有offer(录用通知),还有机会吗?”“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对许多正在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11月18日《人民日报》)

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自然会给求职者带来便利,但是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并不是太靠谱。以媒体报道为例,培训课程标价数万,声称保证找到工作,但实际上所培训内容并无多大意义,而且参加相关项目后,有可能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有就是,有的表示提供“付费内推”,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而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

应该看到,对于网络求职平台有着市场需求,比如,求职者可以通过其中的相关项目获益,或了解求职信息,或提升个人技能,即便有些平台是付费模式,也有着一定的消费人群。而面对其中的不靠谱现象,笔者以为绝对不能小觑。首要的一点就是个人须增强防范,在选择使用求职平台时,应多核实其资质与口碑,以规避被不法平台所伤。

同时,应加大对招聘市场的整治,尤其是互联网招聘平台,应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措施。不必讳言,招聘骗局花样多,背后集中暴露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短板。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所以,对于相关平台不仅要加强监管,更须对不法行为加大惩治。

另外,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诚如媒体报道,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政府、企业、学校,乃至于家庭应协同给力,一方面提升求职者的“求职素养”, 提高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也亟待拓宽求职就业渠道,让求职者求职不难。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