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刷脸”虽好 也得防范被滥用
中小学生“减负”不能矫枉过正
微声音
让社会认养,激活文物保护“一池春水”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小学生“减负”不能矫枉过正

□ 陈科峰
 

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因为朋友圈里的一条爆款文章喊出“减负=制造学渣”,这一话题似乎又变得无解。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舆论的争执不休……在一片争议声中,一些家长纷纷带孩子走进了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11月4日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门推行“减负”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很多地方在“减负”政策条款的拟定及推行方式上操之过急,故而欲速不达。很显然,家长们之所以用报辅导班等方式对“减负”政策实施软抵抗,并非完全因为这些成年的家长不懂事、功利心太重。孩子的作业当然可以少布置一些,甚至不布置都行,但所学知识怎么巩固,期中期末的试还是照考的。又想课余作业负担少,又想学习成绩好,实在不现实。

“减负”本来的意图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重复的家庭作业负担,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顾地乱减一通,孩子们若完全没有负担也就没有了必要的压力和动力,只会止步不前,那反倒事与愿违。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我们的很多教育机构历来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那就是讲求“速成”和“绝对化”。一听上级来了减负政策,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也减,如此虽则看上去“立竿见影”,但因为后续引发的负面效应,只会让问题更趋复杂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是个“慢性病”。那么,治这个病就只能循序渐进“慢调理”而不宜“急火猛药”,具体来说,要从两方面下药:短期来看,各教育机构都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好好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和意见(而不是粗放地、一刀切式地以完成作业时间为尺度),在“保证学业成绩”和“孩子们充足的自由空间”两者间寻找相对最佳平衡点,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能仅基于政绩考虑矫枉过正。长期来看,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管理层和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在切实改变“一考定终身”现实困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上付出持续努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