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办实事 增进群众获得感
2019年4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凝心聚力办实事 增进群众获得感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3年来,我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全省药价平均降幅达42%、深化平安安徽建设……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为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 记者 徐越蔷/文 黄洋洋 周诚 杨硕/图

三年来 266.4万贫困人口脱贫

岳西县余畈村村民储昭才在2017年以前还是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种了六七亩茭白。通过种植茭白,储昭才的收入一年就增加了四万多元,还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被当地誉为“茭白楼”的新楼房。

像储昭才这样的贫困户,只是安徽受益于“四带一自”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即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无疑是制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2015年12月,我省出台实施《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近年来,安徽把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区域作为主战场,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尽锐出战,既重脱贫完成指标,更重思想全面对标;既重补物质短板,又重补精神短板;既重当前能脱贫,也重长远不返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351”“180”健康脱贫……力争招招精准,招招见效,打出气势,更打出成效。

三年来,安徽累计实现266.4万贫困人口脱贫,2936个贫困村出列,2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93%,在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中,连续两年保持“好”的等次。

年度民生工程 投入超过千亿元

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四好农村路”建设、农产品食品安全、城市老旧小区整治……“年度民生工程”已成为安徽保障改善民生的金字品牌。2018年,安徽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医疗一直都是人们最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我省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把医疗服务水平提上来,把医药价格水分挤出来,把医保管理体制顺起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全省药价平均降幅达42%,接近60%的医保药品参考价为全国最低。

民生持续改善,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数据显示,去年安徽在教育、科学技术、社保、交通、城乡社区等民生领域支出的增幅均快于全省财政支出平均水平。去年全省33项民生工程投入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067.3亿元,增长13.5%。民生工程惠及全省7000万人民群众,人均受益1500多元。

据了解,省统计调查队对2018年民生工程社情民意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90.9%,比前一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治安形势 持续平稳、稳中向好

“平安”二字,可谓重逾千金。它是城市发展前行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愿望。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平安安徽建设,坚决打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聚焦“办案”“打伞”“断财”“治乱”,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有力促进全省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稳中向好。

黑恶势力是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2018年,全省摧毁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077个,破获涉黑涉恶类案件5502起,敦促投案自首1182人,深挖彻查“保护伞”327人,各项扫黑除恶工作成效均创历年之最。据统计,安徽人民群众安全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六连升”,达到96.91%、再创新高。

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 同步提升

三年来,看得见的好日子,鼓起来的钱袋子,让更多人有了直接、实在的幸福感。

来看看一组数据:2018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9.7%,均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首次扭转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大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和9.9%,均居全国第2位。

与物质生活同步提升的,还有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018年,我省11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入选总数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3位。

过去的一年,还是我省文艺百花园丰收之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体现“四个讴歌”、展现江淮儿女投身改革发展火热实践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打响江淮文化品牌,全省文艺正向“高原”“高峰”迈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