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奋力书写好山好水新篇章
2019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奋力书写好山好水新篇章

□ 记者 徐越蔷/文 黄洋洋 杨硕/图
佛子岭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
美丽的绩溪县上庄
岳西县茶产业扶贫基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3年来,安徽聚焦“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让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

旌德县位于皖南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树种资源丰富。“现在山有人管理,林有人守护,不砍树也能致富了!”2017年6月,该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形成的成功经验如今已在全省推广。旌德县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绿色答卷。

安徽省围绕把“好水”保护好,全面建立河长制;围绕把“好山”保护好,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据了解,自2017年在合肥、安庆、宣城试点实施后,不到一年就覆盖了全省所有地级市,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

今年元旦后,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护林员的手机上多了个“林长通”APP,每天上山前打开“林长通”,护林巡检的路线、时间等被全程记录,发现森林火险、林木盗采等异常情况,可直接拍照上报给上级林长、林业局,并接收上级下达的紧急调度指令。

金寨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长制改革以来,当地扎实推进护绿增绿,通过建立林长制工作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级林长和护林员统一调度。“如今生态更好了,当地民宿、农家小院变多,农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万余名,2018年全省新增造林144.5万亩,超出计划任务20.4%;全省林业总产值达4044亿元,同比增长11.98%。

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

湛蓝天空、白云成片、缤纷晚霞、绚丽彩虹……这大半年来,“天空美照”频频刷爆大家的“朋友圈”。人们的直观体验,也客观体现在了看似枯燥的数据里:从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全省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2%,全省16个市重污染天数累计为105天,同比减少52天,全省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3月份开始,我省启动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为期一年)、执法最严、效果最好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截至2019年3月底,共开展16轮督查,公开曝光典型环境问题18批共132个。通过全覆盖式的强化督查,有力推进了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完成。

2018年,我省环保“成绩单”非常亮眼:全省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71%、提高4.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5.2%、提高3.5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82.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为改善生态环境,为群众营造宜居环境,我省做出了诸多努力。从今年开始,空气质量预报天数由未来5天增加到未来7天,这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公众的出行和健康防护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为缓解建设施工、交通运输等带来的扬尘污染问题,今年起全省16个市开展环境空气降尘监测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我省重点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7场标志性战役,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生态补偿机制见成效

去年7月,《安徽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实施。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补偿金,对各设区市实行季度考核,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

去年,16个市均获得补偿金。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实施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推动各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六年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

安徽深入总结试点经验,把“新安江模式”复制到全省空气、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同时向滁河、洪泽湖等跨省流域拓展。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与江苏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这是两省建立的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项目。

该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滁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已由市域、省域扩展到省际之间,将更加有效落实中央提出的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持续确保滁河水长清、水面净、景色美。

好山好水价值更高

绿色生态是安徽的财富。让生态环境产生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地处我省西部的六安,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这里,散落着500里六安茶谷、2279平方公里淠河生态经济带、九十里山水画廊……山水生态都化作有力引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绿色含量”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六安茶谷自2014年建设以来一直坚持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各类项目500多个,投资近120亿元。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65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一产产值22亿元。茶园人均年增收均1200元,近1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增绿”与“增收”互促共赢。

在皖北大地,绿色经济理念同样深入人心。拿“煤城”淮北来看,在一些人的想象中,这里的景象应该是随处可见的乌黑煤炭。然而踏上这方热土,城市干净美丽得出乎意料。近年来,该市创新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围绕绿色做文章,聚焦低碳谋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在我省出台的“十三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提到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6%,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4202万吨标准煤以内。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8.5万吨、8.3万吨、40.3万吨、60.6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9.9%、14.3%、16%、16%。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