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敲响“第一槌”
“治沙达人”张应龙: 大漠蓬未断 花甲槿正荣
30岁才成年 90岁仍在发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治沙达人”张应龙: 大漠蓬未断 花甲槿正荣

 

在陕西省神木市沟掌村,三月的风吹过樟子松林地,一片“簌簌”声。大片的长柄扁桃在风中晃动着光秃秃的枝桠,期盼着五月的花期。

张应龙驾车在林地里穿梭查看,为即将到来的植树季做着准备。在他的手上,毛乌素沙漠中38万亩沙地,变成了富有生机的林地、绿地。但张应龙对此并不满足,他说,治沙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是让沙漠绿地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老百姓从沙漠中找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据新华社

100万:误打误撞的治沙

57岁的张应龙自小生活在神木市。2002年,他偶然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沟掌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大漠风沙,日色渐昏,零星的海子里飘着几只倦鸟。白天看了风景,晚上和沟掌村的村民喝酒时,有几分醉意的张应龙就答应了投资治沙。那时候,他在北京的企业做高管刚攒下了几百万元身家。这本是酒后戏言,但没想到过了几天,村里人就拿着承包合同找上了门。

三杯吐然诺,陕北汉子张应龙二话不说签了合同,承包了19.2万亩的黄沙地。但最开始这件事他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投资100万元,请了朋友代为管理。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代管者的消息。

接到消息的张应龙从外地赶了回来,跑到沙漠里严肃思考后面该咋办。2003年,张应龙放下了别的事,一头钻进沙漠里开始种树。

16年:“是沙漠教育了我”

“一开始我连紫穗槐都种不活,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砸了很多钱,也找不到合适的树种。”张应龙说,“那时候我几乎把钱都投进去了,眼看着300多万元花得差不多了,啥效果也没有。”失败让他不愿意见人,独自坐困愁城。

他走访了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过许多专业人士。一位中科院专家告诉张应龙,在沙漠里种树不能盲目,一定要先把水保住,这样土壤中的养分才不会流失,种树的成活率才能高。同时还要种混交林,乔灌结合。这让张应龙茅塞顿开。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逐渐总结出了治理沙漠的有效方式——“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16年的光阴,把“门外汉”张应龙变成了“治沙达人”。

38万亩:“沙里淘金”的新征程

张应龙的造林面积目前已超过38万亩。而已近花甲之年的张应龙并不满足于沙漠治理仅仅产生生态效益,他希望能从沙漠里找到一条“生态致富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找到一种叫“长柄扁桃”的灌木兼备生态与经济特性。

“长柄扁桃根系特别发达,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存活期长达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够长期发挥生态效益。”张应龙说,“一般灌木隔几年就需要平茬,否则会自然枯死。长柄扁桃却不需要平茬,能节省大量管护费用。其本身还是一种油料作物,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张应龙在基地中,辟出了长柄扁桃与紫穗槐的混交林、长柄扁桃营养钵大苗林地等多处“实验林”。他还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验种植葡萄、花楸、蓝靛果等经济作物。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