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家乡情怀
冬日乡野
第一部长篇小说创作经历
第二次就业
3上一篇 2019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第二次就业

□ 合肥 日 月
 

2004年,我刚脱下橄榄绿军装,离开培养我健康成长的火热警营,离开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就在那一段时光里,我整天就像丢掉魂似的,浑身不自在。

是呀,我热爱部队,热爱部队的事业,也热爱我的战友们,可真的转眼间要到地方了,有些茫然,也有些忐忑不安。我一直在部队工作,对地方可算是两眼一摸黑。虽然我对当官没多少兴趣,更不情愿在部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那时部队有个规定,大凡是正团职领导干部,只要自己不主动提出转业,原则上不安排转业;而且武警部队越往上走,职位越少,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只要是正团职实职领导干部要么服役年限达到30年,要么年龄年满50周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即可选择退休。加之那时部队的风气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当时我也只有四十多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期,我不甘心那种“熬”日子的生存方式,更不喜欢靠那种“跑官买官”晋升方式而得到升迁。俗话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死。经过再三权衡,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解甲归田,可真的到了面临第二次就业时,尤其是人到中年后的又一次人生重大转折,我的心一点点底儿都没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我开始有些徘徊了。

值得欣慰的是组织上并没有忘记过我,党的阳光时时照耀着我前行。时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何映华中将听说我要转业,在感到十分惋惜的同时,又亲自出面把我向地方相关单位作以推荐;武警安徽省总队军政主官两位将军一起带着我的推荐表,亲自到省直相关单位帮我联系安置工作;省直有几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得知我转业的情况后,也主动叫人事部门联系我;更让我感动的是,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还把我列为2004年度享受指令性安置政策的5个正团职干部之一,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就这样,我于2004年7月,在省直机关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会议还没召开之前,就提前报到上班。

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在部队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到地方一切都归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有位省委导十分关切地问我:“听说你在部队有专车坐,工作上也都是指挥指挥就行。现在到地方工作能适应吗?”我笑着回答:“只要有工作做,给我一块砖坐,我都能适应。”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打从到地方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调整好心态,像小学生那样去向书本学、向同志们学、向实践学,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很快,我就进入了角色,并在单位里主要负责全省重大典型宣传、党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宣传、“三下乡”等,先后参与并执笔起草几份红头文件,还策划和宣传了一大批在全省和全国颇有影响的重大先进典型。同时还执笔总结了全省形势政策教育经验材料。这一材料一上报,就被中宣部转发。中宣部还专门发文要求中央主流媒体对这一经验进行集中宣传。2005年又被抽调到省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任宣传组副组长,负责全省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有11篇经验材料和做法被中央先教办转发,237篇反映我省活动开展情况和经验、做法被中央主流媒体刊发。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举全国之力,紧急驰援地震灾区。省里决定在对口援建县的四川松潘县成立援建办,我奉命在第一时间赴省驻松潘援建办担任副主任,并被评为安徽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四川阿坝州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二次的就业深深地告诉我这样一些道理: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关心与培养;任何一个人要想拥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首先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实干来夯实这一平台的基础,组织上才能给你提供这个平台,是金子到哪都会发亮。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