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实现新作为 体育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9年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功新时代 实现新作为 体育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 记者 江锐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奋力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为宣传和交流各市2018年体育创强的经验做法,展示特色亮点,引导全省各市县创强工作有序深入扎实开展,2019年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之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地市体育部门负责人,请他们畅谈2018年体育创强“怎么看”。

亳州市

2018年,亳州市按照“改革创新抓总、群众体育抓量、竞技体育抓质、业余训练抓大、体育产业抓实、体育文化抓新、行风建设抓严”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15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群众健身更有质感和温度。

加大投入,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投入3.6亿元,建成市体育馆并投入使用。投入1.6亿元,建成市体育公园。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10个室外标准化游泳池。投资1000万元建设容纳3000人的气膜馆。建设420多片健身场地,安装705多套健身路径,配置350副乒乓球台,建设32家室内健身俱乐部,城区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290多公里。采用PPP模式,建设20个社区文体中心。完成“万千百”、"511"行动计划,建成3个县级、14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村级农体工程实现全覆盖。

多办活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开展综合性群体活动20余项次,成功举办10多项国家级赛事、20多项市级赛事,社会体育组织举办体育竞赛交流展示活动300余次,县级组织大型群体活动9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群70多万人。

培养扶植,体育组织不断健全。成立体育社会组织89个,其中协会39个,俱乐部5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目前发展有9769人,今年新发展体育组织9个,会员1698人,开展赛事和免费公益培训活动20余次,全年累计支持发展经费260多万元。

突出特色,体育品牌越来越亮。举行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交流比赛,在宾馆、酒店长年安排教学体验活动,组织五禽戏教学进合肥市20多所高校,举办全国、全省等培训班、提高班,培训1500多人,市级推广普及7万人。组织万人五禽戏展演3场次,50万人同时习练五禽戏展示活动1次,获评省2018年度十大体育新闻。组织五禽戏进宝岛台湾等对外交流活动,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奖。

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不断进步。在26所学校和单位设立竞技训练基地,全市注册运动员628人。获省第一届智力运动会“优秀组织奖”、省第二届休闲大会“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省十四运奖牌总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新突破。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成果丰硕。扶持体育用品生产,安踏集团喜宝鞋业、华扬服饰、石翔服饰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10多家五禽戏培训机构,建成马术训练基地、汽车露营地和烧烤营地,引进PPP模式助力体育产业发展,为全国首家采用PPP模式体育项目,将打造全民健身精品工程。

蚌埠市

承办省运会的周期,适逢我省开展创建体育强省之时。蚌埠市把承办省运会作为创强工作的总牵引、总抓手,办好省运引领创强,办好省运加快创强,办好省运提升创强。

高举省运大旗,凝聚创强工作巨大合力。蚌埠市委、市政府高举省运大旗,提高政治站位,提出“率先建设体育强市”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鲜明的工作导向以上率下,进一步统一了举市而为办好省运会、创建体育强市的思想认识,为体育事业大发展汇聚了磅礴力量。随着省运会成功举办以及综合效应持续放大,蚌埠体育进入了新时代,体育创强进入了快车道。

着力场馆建设,硬化创强工作形象支撑。市县(区)同步,全域布局,均衡发展,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既满足了省运会竞赛需要,更为创强工作提供了持久载体和强大支撑。蚌埠体育中心恢宏大气,成为蚌埠城市形象新地标;专业场馆配置先进,成为全省竞赛新标杆;县区场馆华丽升级,全民健身中心成为蚌埠体育新支撑。

涵养源头活水,孕育创强工作持久活力。新省运周期以来,蚌埠市着力涵养源头活水、固基强本,着力构建多元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坚持敞开大门办省运,实现“县区有比赛、学校有项目”,夯实了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巩固强化青少年训练网络,市队县办、市队校办、市队社团办,加强竞技体育的基层、基础;争取国家平台,成功承办全国U系列青少年足球联赛,深入实施“中国青少年足球菁英计划”项目,省运会上荣获青少年足球比赛三项冠军;落实“省运争光”计划。蚌埠体育代表团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金牌、奖牌总数、总分全面位居第二,创历史最佳,为创强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惠民工程,增强创强工作内在动力。在筹备省运会过程中,该市既重视办赛、参赛,同时又大力实施省运惠民工程。全新建设的体育中心,全新改造的老体育场,全面覆盖的县区全民健身中心,全新打造的体育生态公园,全新建设涂山国家登山步道,全年举办的大型群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蚌埠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整体提升了蚌埠老百姓对承办省运会的认知,加速凝聚了全市上下办好省运的强大合力,为体育创强注入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注重成果运用,放大创强工作综合效益。着眼于全民健身、备战训练、发展产业“三驾马车”,调控、盘活、用好省运会场馆,发挥出最好综合效益;顺势推进创强各项工作的落实。

淮南市

安徽省体育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之后,淮南市细化目标任务,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淮南市获评2017年度创建体育强市达标先进单位。

群众体育硕果累累。2018年淮南市围绕打造“健康淮南”品牌,大力开展群体活动,做到“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开展市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6次,举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围棋、排球、健身气功等7个项目的业余联赛,全市乡镇成立体育协会46个,实现90%行政村有1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六区两县全覆盖。淮南国际马拉松、“中国凤台”警营马拉松赛、八公山景区半程马拉松赛等一系列具有淮南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已经形成。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该市运动员周庆媛、魏乐、吴雨婷、程莉、杨雨柔继续延续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良好的表现。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淮南市体育代表团共获总分2346.5分,总分列第6位;群体部获2金、3银、8铜。淮南市体育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被省体育局评为2015年-2018年训练周期竞技体育贡献奖、青少年体育人才输送奖。2018年该市输送运动员59人,建有1个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淮南市体育学校);三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承办安徽省青少年手球锦标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五项,创建市级传统项目学校3所,创建市级青少年俱乐部10所,组织开展第三届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暨全省“未来之星”分会场田径比赛等10个项目中小学生四级联赛。淮南体育学校升格为中等专科学校。

体育产业长足发展。体育产业成为该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该市拥有各类体育健身培训机构近百余所,如健身馆、瑜伽馆及球类、舞蹈类、棋类培训机构,可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体育健身培训等活动。体育服务业迅猛发展,体育产品经营户达到400家。2018年,安徽国奥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产销两旺,创汇290万美元,入选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曹庵镇规划建设信鸽运动休闲小镇;淮南舜耕山体育生态公园和淮南泉山湖体育生态公园被命名为省级体育生态公园。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奥林匹克公园建设重新启动,县区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新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入规定标。2018年底,市级“五个一”已经全部建成,寿县、凤台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五个一”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成。目前,淮南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79平方米,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条件。

六安市

2018年,六安市以创建体育强市为抓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精心谋划重大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竞技体育发展、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消费升级、文体旅融合全面提升,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重大赛事上水平。成功举办2018六安国际马拉松赛事。圆满承办安徽省第二届健身休闲大会,采取市县联动的办赛方式,依托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近两个月时间内12个项目在全市各县区举办,被省体育局誉为“六安模式”,荣获省第二届健身休闲大会“突出贡献奖”。

省运会上创佳绩。六安代表团共获59.65枚金牌,44枚银牌和60枚铜牌,团体总分达到2886.35分,团体总分居全省第八,再创新高。积极组织参加省智力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民族运动会等一系列比赛,取得良好成绩。

体育设施再完善。市体育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市体育运动学校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霍邱县体育中心建成使用,霍山县、舒城县体育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其他县区体育场馆建设全面启动。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更新换代,新建10个省级乡镇全民健身广场。

全民健身起热潮。这一年,“毅行六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贯穿全年,举办“新时代全民健身动起来”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以第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首届武术锦标赛等为代表的业余赛事体系逐步完善,开展农村体育活动1871场,全市上下掀起全民健身新热潮。

“一县一品”展特色。2018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金寨站)登山赛、ITF国际网球金安公开赛、舒城·万佛湖全国库钓大奖赛、第十四届省直机关万佛湖健身走、“健康安徽”2018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裕安站、霍山站、舒城站赛,精品赛事律动五色六安。

体教结合强根基。广泛开展全市小学生首届轮滑比赛、中小学乒乓球比赛、校园足球联赛和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等系列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市业余体校、霍邱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分别入选省重点和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赛事经济增活力。2018年,全市形成“周周有全民活动、月月有文体赛事”的工作格局,赛事也成为吸引群众眼球、带动健身氛围和文化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累计带动消费逾2000多万元。该市体育产业核心指标跻身全省第四位。

马鞍山市

2018年以体育强市建市为抓手,紧紧围绕体育强市建设方案,加大体育强市各项投入;抓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培养,大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承办体育赛事;抓竞技体育,输送青少年后备人才;抓体育与文化、健康、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备战参加省十四运会,各项体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省十四运会获得金牌数第三、总分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

省运会创历史成绩新高。该市共派出800多名运动员参赛,荣获团体总分6531.1分,位居总分榜第三;金牌160.5枚,位居金牌榜第三。还荣获全省“竞技体育贡献奖”、“青少年体育人才输送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全部奖项。取得了自参赛省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竞技体育大放异彩、国际国内大赛屡创佳绩。孟苏平获2018年全国锦标赛女子90公斤以上级比赛冠军、2018年举重世锦赛87公斤以上级亚军,秦思杭获澳大利亚青年世界杯射击比赛女子25米运动手枪亚军,田翔宇获2018年全国锦标赛10米气步枪冠军、第52届射击世锦赛10米气步枪青年组团体冠军和个人第六名、亚洲气枪锦标赛男子10米气步枪(青年组)比赛团体冠军。

群众体育高潮迭起。出台《全民健身抓普及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各级政府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支撑、指引方向,全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先后举办各类体育活动320多场次,参赛总人数约8万人,参与人数达82.3万人。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经费投入和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各类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77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0多人,经考核合格人数为270人。

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体育中心全面建成,游泳跳水馆、网球馆投入使用。含山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雨山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改建完成,博望区体育馆开工建设,当涂县护城河体育生态公园获评省级生态公园。2018年全市共建设完成乡镇全民健身广场3个、社区体育俱乐部7个、室外健身路径52条、乡镇多功能球类运动场3个,晨晚练点32个,维护农体工程18个。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3500多个,人均场地面积达1.75平方米。

体育彩票销售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市销售体育彩票5.187亿元,完成任务进度188%,同比增长158%,增幅全省第一;市场份额66.2%,提升22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

芜湖市

芜湖体育工作按照安徽省体育强市(省辖市)指标体系(2016-2025年)要求,进一步探索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体育机制转变,积极向体育强市迈进。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以贯彻《芜湖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主线,统筹 “全民健身一盘棋”,与教育、农委、妇联、工会、机关工委、残联、民委、老龄委等联合,市、县(区)、乡镇(街道)联动,有效完善了全民健身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受益。市体育局每年举办市级体育活动就有30余次,行业系统运动会定期举办、方兴未艾。各单项体育协会等每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体活动累计超过200余次,参与人数逾百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6%以上。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深化训练机制改革,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市青少年体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目标考核奖励和量化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扎实推进体教结合,瞄准射击、击剑、田径等拳头项目,成立了芜湖市首所体育运动学校,采取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市运动队、与单项体育协会共同培训体育后备人才等多种模式,拓宽体育人才培养渠道。

体育产业迅速成长。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有不同所有制体育产业企业686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相比2016年的559家增加127家,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3%。加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该市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安徽丫山体育旅游基地、途居芜湖龙山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芜湖富仕德、东方阳锐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为省体育产业基地等。

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本届露营大会围绕“展、论、签、评、游、赛、进”七大板块,大会的重头戏露营产业招商现场会总签约项目达66个,总签约金额153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4个,现场签约金额近80亿元,其中,芜湖本地企业签约3.05亿元,展示出汽车(房车)露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完善“五个一”等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芜湖奥体中心一期场馆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建设奥体二期田径场、网球场、组装式全民健身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含滑雪馆)以及与安师大共建芜湖市游泳跳水馆。

安庆市

2018年,安庆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建设“体育强省”决策部署,聚焦安庆实际,各项工作呈现出亮点纷呈、满园春色的良好态势。概括为“四轮驱动”。

体育创强推进有力。高规格召开全市体育强市建设现场推进会。实施全民健身抓普及、竞技体育创佳绩、青少年体育增后劲、体育产业大发展、体育文化上水平五大行动,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体育强市。

全民健身有声有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健身理念,深入开展以“健康安庆‘众’在参与”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首次在县域举行全市性比赛,首次将电子竞技纳入比赛项目,首次在城区举行环江淮万人骑行国际自行车赛,参加省级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34次,组织千人以上活动15次,市级体育活动110多次。县域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太湖游泳、潜山登山等活动精彩纷呈,参与群体超过200万人次。

竞技成绩稳中有升。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13场次,承办省羽毛球、橄榄球、手球、排球比赛。举办全市校园足球、田径、篮球、排球、手球5个项目的三级联赛,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1所,建设1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单项基地。输送15人次运动员到国家和省运动队(省体院)。皮划艇运动员胡贵在全国皮划艇锦标赛上获得跨界轮滑四人组冠军,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备战东京奥运会。田径运动员宋婷婷获得全国田径锦标赛撑杆跳高项目季军。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以申洲针织、潜山永大为代表的体育企业发展迅猛,3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产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体彩销售达7亿元,跃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30%,增幅全省第一。中联(天柱山)露营地被评为“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安徽仅2家。中联天柱山体育生态公园、永大体育公园列入“省级体育公园”。市体育馆、太湖体育馆纳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双改”试点。举办“中国(天柱山)国际长板速降大赛”和“中国(天柱山)国际溯溪越野挑战赛”,两项赛事均作为常规积分赛长期落户潜山,安庆体育进入全球视野。

2019年,全市体育系统将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狠抓竞技水平提升,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拉高标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创佳绩,努力使体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黄山市

锁定一个目标,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黄山市政府印发《黄山市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5年)》,确定了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城市体育属性品牌、运动休闲健康设施、城市休闲功能配套四大提升行动任务,形成了“一心、两带、三区”全市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总体格局,明确了黄山市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项目体系,从组织、政策、人才、营销等方面提出支撑保障措施。

提升二项能力,优化发展和管理水平。围绕提升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将20项服务事项全部实行安徽政务网黄山分厅上线办理。开展“减证便民”整治申请材料多清理工作,共取消申请材料22项、取消比例达50%。开展电子证照数据归集工作,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 、行政裁量基准动态调整等工作,对全市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抽查,保障体育行业无事故运行。

攻坚三大战役,圆满完成重点工作任务。省十四运会取得突破。该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29.975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取得了“金牌总数、团体总分超上届,金牌总数排名位次前进一位”的良好成绩。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赛事活动不断创新。创新成立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组委会,年初向社会公布了全年全市体育赛事活动计划。全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黄山论剑·国际武术大赛等近20项品牌赛事活动。探索将讲座、旅游、展示、书法等主题活动融入赛事全程。

坚持四个推进,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一是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开展活动300余次。规范对市级体育社团管理和业务评估。二是推进体育设施惠民化。推进市、区县“五个一”工程、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健身步道、智能健身苑等体育设施建设。三是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市政府印发《黄山市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办法》。与市教育局共同印发《黄山市“体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举办系列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四是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加快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自驾车营地、体育产业基地。黄山市埃弗特网球培训中心等5个项目入选《2018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太平湖景区获得2018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黄山区获得2018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中国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获得2018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