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8个红手印揭开农村改革序幕
2018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改革开放看安徽
1978,18个红手印揭开农村改革序幕

□ 张境宁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刘海粟黄山画作
 

改革开放四十载,很多人说中国创造了奇迹,这四十年我们究竟从何种处境走出,这四十年我省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以时间为序,向大家展现在这四十年间,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城市,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

1978 安徽 滁州

1978年,改革开放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

40年前,小岗村的村民面临着饥荒的困局,粮食产量上不去,在“大锅饭”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物资极为匮乏,现如今,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还留存着当年饥荒时的历史珍贵文物。为了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了吃饱饭活下去,在安徽滁州凤阳的这个小村庄里,18户农民以誓死的决心秘密地商议分田单干,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也定格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包产到户明晰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包干”第二年,小岗村生产队粮食总产量相当于1955年到1979年的产量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8倍。以此为起点,从安徽到全国,从农村到城市,坚冰融化,大地回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如今的小岗村成了“网红村落”,因为独特的历史身份,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这个小村庄还原了改革开放的全部时间印记。今年2月,小岗村村民代表聚集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每人350元。此前,小岗村成立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源的“人人持股”。小岗村的“首次分红”也见证了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在新的时代再一次做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在持续不断的农村改革中,小岗村的变化也只是安徽农村的一个缩影,在美好安徽的建设中,振兴乡村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小岗村的故事我们不是第一次听说,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改革开放的步伐依旧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迈去,带着新时代的使命。

1988 安徽 黄山

1988年,已是93岁高龄的刘海粟第10次登上黄山。这一次,他在黄山逗留59天,作画46幅。刘海粟热爱写生,尤其热爱在黄山写生,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黄山赋予很多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每每提到安徽,第一印象便是黄山,异乡人在安徽打拼,回家后必会被人问起,是否去过黄山。1988年黄山建起步仙桥,将梦幻景区和天海、白云景区连接在一起,一头通向黄山西大门钓桥庵,一头通向天海,成为绕谷路线的地标。

1988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十年,那时候新新文艺正在兴起,张艺谋的一部《红高粱》横空出世,拿下柏林金熊,震惊世界影坛。1988年去黄山旅游的大部分是国内的文人墨客,1988年黄山还在引进国外的酒店管理系统。而如今,黄山已经走向世界,国际机场、高铁动车,将一批批国际游客带进黄山,也将黄山带向世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安徽从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实现了向旅游强省的跨越,还记得“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宣传片里一帧一帧记载着安徽各地的风土人情、巍峨的自然风景、浓厚的戏曲文化吗?改革开放四十年,安徽经济在发展,传承的文化也越来越多样化。(下转T05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