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患者深夜上演“生死时速”
三代人见证小岗村之变
□ 地市传真
12~14岁左右,牙齿矫正最佳
下周预告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代人见证小岗村之变

 

据《人民日报》9月5日12版报道  4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从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40年来,小岗村走过了从摁下红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再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路,使得这个地处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

在艳阳高照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老人家中,回忆40年来发生在这个小村庄的时代之变。谈起往事,77岁的严俊昌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说,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于是,在1978年底的一个晚上,严俊昌和其他十几户村民陆续走进村里的一间茅草屋……

严得柱是严俊昌的二儿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小岗村,至今靠承包的13亩土地种葡萄为生。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小岗村的变化,严得柱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家里的茅草屋,破破烂烂、漏雨漏风。”严得柱回忆说,“后来就渐渐好起来了,村里人都真正下地干活,能吃饱饭了,家里存下来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经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严淑淑,严俊昌的孙女,严得柱的女儿,出生于1997年,目前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讲解员。在严淑淑看来,小岗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更体现在发展路径上。“小岗村这些年的基础设施确实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小岗村抓住了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和服务业。”严淑淑说,“作为小岗人,我也期待着小岗村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