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不言累
太和之行
修 伞
当兵的大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修 伞

□王富强
 

据说在春秋时期,木祖鲁班的妻子见丈夫常年外出奔波,遭遇雨天行动不便,就想着做一件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然后蒙上兽皮,形似“八角亭”,张开若盖,收拢像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不断效仿和改进,终于形成今天常用的伞。

我们的祖先是充满智慧的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每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发明,都为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修伞专业出现了。修伞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是几层抽屉的木箱,里面装着修伞的工具;另一头是一个大箩筐,里面插满各式各样的长短伞架,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配件一应俱全。师傅边走边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吆喝:“修雨伞、布伞、凉伞哦……”这样的情景在我小时候的农村经常见到。

师傅对各种伞的构造材质了如指掌,说起伞来,如数家珍。不管你拿把什么伞,也不管你的伞坏到什么程度,只要谈好价格保证能整旧若新。

雨伞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件日常用品,在经济生活拮据的年代里,想要添置一件物品,全家需大半年时间省吃俭用的筹措。对得来不易的物品人们也倍加爱惜,平时轻拿轻放,雨天使用后放在屋内晾干,除了自然的损耗外,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破坏,尽量延长伞的使用期限,把普通的伞发挥它最大价值。

我记得那时家里常备一把黄布雨伞,材料是竹子做的,防水的黄雨布蒙在外面,又长又重。但遇到阴雨天非常好用,撑开面积大,能把整个人罩在里面。一根长长的竹柄,四周有十几根支架。活节之间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坏,圆圆的大伞面有一角耷拉下来,影响使用就必须修。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无法修补了,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我看过师傅修伞,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也就是更换配件、缝缝补补而已。给雨伞打补丁最简单,拿出一块相同颜色的布料盖住窟窿,缝上即可。换伞骨架就复杂多了,取下旧的,换上新的,只见修伞师傅一会掏个尖嘴钳,一会儿拿剪刀,轻松熟练。一双看上去粗糙的大手,修起伞来却干净利索,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接骨换架,动作总是娴熟敏捷。

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日臻完善。伞的形状、工艺、制作越来越精巧,由最原始的粗糙型逐渐向灵秀型发展。从前的纸伞、布伞全部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尼龙伞、塑料伞。为了携带方便,市场上又出现了折叠伞,既小巧玲珑,又方便实用。最后还制作出自动伞,轻轻一摁手柄处的按钮,伞就自动打开,把人们撑伞的过程省略了。

如今伞的使用率比前更高,雨天用伞,晴天紫外线强时也用伞,既挡风雨又挡太阳。可愿意修伞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把区区几十元一把伞当成一次性用品,坏了买新的,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修伞行当日渐式微,越来越难见到这些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的手艺人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