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函捞老赖” 实为公权干预司法
“外婆”和“姥姥”何必非得势不两立
“绿色快递”呼唤“包装革命”
非常道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外婆”和“姥姥”何必非得势不两立

□苑广阔
 

近日,有网友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为何要改动?有网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属方言。有网友表示:那应该统一为“外祖母”吧?修改原作者文章,经过同意了吗?(6月21日中国网)

一夜之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婆”就变成了“姥姥”,这一改动被网络曝光以后,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很多网友想不通,也不理解相关部门为什么要做这种改动。很快就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对这一问题的公开答复,大体意思就是“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则属方言。言外之意,在教材中更适合使用作为普通话的“姥姥”,而不适宜使用作为方言的“外婆”。

于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导之下,“姥姥”和“外婆”这本来指的是同一个人的词汇,就变得有你无我,势不两立起来,听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还隐隐透着一丝荒唐。“外婆”到底是不是方言,这是语言学家的工作,普通网友并不关心,网友们关心的是,即便“姥姥”是普通话,“外婆”是方言,难道方言就不能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了吗?难道就不应该尊重课文中作者自己的地域习惯?

而且在去年上海市教委就这一问题进行的公开答复中也声称,希望借助这样的改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那么把“外婆”改为“姥姥”,和上述目的之间就成了一种南辕北辙,互相矛盾了。而要实现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多样性的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在课文后进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有些地方是把“外婆”称为“姥姥”的,而不是强行要求“外婆”给“姥姥”让位。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纷纷编写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而方言俚语,正是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打开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确实要推广普通话,但是在这过程中,并不是要“屏蔽”方言俚语,两者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就像“姥姥”和“外婆”,也是完全可以和谐共存,而不用非得势不两立。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