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那个“金多”
楚都魅力
新一代智跑4月力掀狂潮 开启紧凑级SUV标配新时代
话说文明
人文厦门
下一篇4 2018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里的那个“金多”

 

□ 莫 欣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插队回城后,一天得到消息:生产队里来人了。“谁?”“金多。”“是那个顶着个富贵的名字,却是队里最穷的小伙子?”

我的眼前顿时浮现起往事。

那是1968年秋,我们刚到石台县大演公社,联合大队一批小伙子敲锣打鼓来接知青,其中一个个子不高,壮壮实实,头大脸大嘴唇厚,一开口就咧开大嘴笑呵呵的小伙子,大伙儿都吆喝他为“金多”,我当时猜想这应该是他的绰号。后来方知,他家就在公路旁,姓王,金多就是他的大号。但他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颍上逃荒过来的,家里弟兄多,又没有家底子,在那年代,工分不值钱,年底一结算,总是透支户。一次,大队团支部书记找他催交5分钱团费,他脸憋得通红,好半天才不好意思地问:“我从家里拿一个鸡蛋来抵行不行?”到我们上调返城时,他家也没翻过身来。

现在正值农忙,怎么得闲来合肥了?

“莫欣哥,我家现在不穷了。”一见面他就报喜。原来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田地责任到户,还分了山场和茶园,他家劳力多,兄弟几个既能干又勤快,田种得好,茶园也蓬蓬勃勃,木工、瓦工、跑运输,样样都干,很快就翻身了。他有点自矜地说:“现在我才名符其实是金多了。”

原来他是来合肥提“拉得多、跑得快”的2.5吨的江淮卡车,让我们几个知青朋友帮他设计一个印在车门上的标识,准备下一步搞个车队扩大运输规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几个知青结伴回乡看望乡亲,一路颠簸到县里,听说我们是去大演乡联合村,接待我们的刘县长就问认识金多吗,见我们点头,就介绍说他现在可是全县闻名的第一个万元户。等我们电话联系后,他开了一辆改装的带蓬小卡车来接我们,一路上谈笑风生,声高气壮,那气势与过去比是大不相同了。在他家原来那个土坯房子的位置上,矗立着一幢崭新的二层楼,上下有10多个房间。门前围了个大院子,里面还停了辆客车。看到我们的眼神,他解释:“这车跑长途刚回来,你们不是外人,我就不用大巴,而用我的这辆‘宝马’去接,不见怪吧!”一席话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此时,他还有两辆载重卡车在外面跑车没回,上跑新疆、东北,下跑云、贵、川。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酒桌上碰杯时,他豪迈地说:“一个人‘金多’不是本事,我要带动村里都脱贫致富。”原来他已担任村支书,正在筹划着争取上面拿一点,村上集资一点,在把一个村隔成两半的大河上建座桥,让山沟里的村民们进出摆脱渡船。我们几个当即表示,作为昔日的村民,也要尽义务认捐。

他带我们参观他家的后院,一条小路通往山坡上,除了茶园,还开辟了果园,其实就是在山石的缝隙里栽上了许多树苗,是他借着跑车,到各地寻购的优质果树苗。登上坡顶,看到一棵棵树苗在山风的吹拂下亭亭玉立,有的已开始挂果。他如数家珍地指着:这边是新品种的板栗,那边是蜜桔,后面是枇杷,那个口气和手势,就像面对着他的一群可爱的孩子。他还像突然想起来似的,要求我们帮他一件事,在合肥找个门面,到时候他会把石台的茶叶和山货运过去:“让合肥的市民也品尝我们深山里的山珍啊!”

一晃又是多年过去了,退休的我再去村里,他已早从支书的位子上下来了:大桥建好了,水泥路直通到沟底的白石岭,村子里人家的摩托车、小皮卡、面包车、小轿车,还有载重卡车都川流不息地从里面开过桥上了公路。路两旁及稍远的坡上,一幢幢红砖绿瓦小别墅式的农舍夺人眼目,他家那幢显出陈旧的楼舍已经落伍了,斜对面是汪和平新起的三层新楼——“雅石山庄”的农家乐大招牌,熠熠生辉;河边还有村民们自己办的水泥预制厂、木材加工厂,沟里还有健民茶厂。我对金多说,你当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笑起来,自谦地说:“十八大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更好了,继任支书们的工作做得也更好了!”他一句没提自己曾经的努力和为此打下的基础。

烈日当空,他背起喷雾器,往田头走去,说是去灭钉螺,他也快是七十岁的人了,却怎么也闲不住。已走到河边的他转过头来,扬手喊着:“莫欣哥,大妹(他的老伴)做了你喜欢吃的红烧土猪肉,别忘了晚上过来喝一盅。”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