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教育”是有益成长的人生体验
非常道
微声音
“造假简历”坑人更在坑自己
“一分钱吃炸鸡”吃相太难看
下一篇4 2018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学农教育”是有益成长的人生体验

▋林日新
 

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4月12日央视新闻)

时常有人这样抱怨:“现在孩子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过于娇惯,动手能力极差,在封闭式教学的校园里认识社会不可避免会出现诸多“盲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不仅对大多数城市学生来说只是书本感知,就是农村学生也并非全部有切身体会的。笔者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农忙季节,许多学校都会放一周的“农忙假”,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到农村参加“锻炼”。这样,学生们就对农村生活有了更直观深切的了解和体验。而如今,笔者在乡村中学任教,在教“青松挺且直”时,学生们竟分不清松树、杉树和柏树等农村极为常见的树木,硬是要笔者特地到校外攀折几枝树枝来,他们才恍然大悟。暑假前布置“一次艰辛的劳动”作文题,大多数学生写的是帮奶奶洗碗、摘菜或扯草的轻松事,没发现几个学生写挖地、插田或割稻的艰辛活。由此看来,北京市教委所倡导的“学农教育”确实为学生们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教育,这一创举具有标本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农教育”即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践行。虽然说一周“学农教育”的时间很短,但其给学生们带来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几本书、几十堂课都难以替代的。当然,“学农教育”的根本诉求并不在“农”,而在于借“学农教育”来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此外,“学农教育”还可以让中学生通过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三农”,了解国计民生,这是有益学生成长的人生体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