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布鞋是那个年代生活必需品,穿着它我曾走过青少年的人生旅程。
1998年春晚解晓东演唱一首《中国娃》,像一把弯弯的钩子,勾起许多人的回忆:“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呀,站得稳哪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想不到多年以后,传统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人们在闲暇时回味那渐行渐远的过去。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一家老小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年夏季高温时,母亲就着手加工做鞋子的原材料。把家里破衣服、烂被子全部找出来,拿把剪刀剪成一块块的小碎片。用开水冲一盆小麦粉,调成糊状。母亲在夏天睡的凉床上开始打袼褙,底下垫一张旧报纸,在报纸上刷一遍浆糊,粘一层布头;再刷一遍浆糊,再粘一层布头。一张袼褙要粘四五层布,制作完一张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总共要做七八张袼褙才够全家一年使用。
晒干后的袼褙像张牛皮一样硬梆梆的。母亲从针线篮里找出大小不同的鞋样子,剪裁好鞋底和鞋帮。做鞋帮相对简单,用黑色灯草绒布在四周滚口包边,但一定要包得平整,不能打折和起皱。关键纳鞋底是一件非常费工夫的事。麻是自家地里种植的,数量不多,仅够纳鞋底用。到秋天时把与人同高的麻斫倒,摘去麻叶,捆成一团,放在水塘里浮沤几天,浸泡过的鲜麻外表非常容易剥萚,晒干后母亲将麻搓成一根根粗细适中的线。厚厚的鞋底先用锥子钻个眼,然后再穿针引线,一双鞋底要一针针地走一遍,整个鞋底布满密密麻麻的针迹,因为层层相叠,针针凝情,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千层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绱鞋,用针线将做好的鞋帮和鞋底反面固定,用针线缝合在一起,再由后往前一点点地翻过来,便是一双新鞋了。
春夏秋季穿单鞋,天寒地冻穿棉鞋。每次穿上新鞋时,母亲都要嘱咐我:新鞋子要爱惜。可那时我对劳动的过程没有体会,无法领悟母亲做鞋时“棉布填千层,麻线扎千针”的劬劳之恩。
市场经济的变革,仿佛在一夜间使得各种漂亮的鞋子相继涌现,皮鞋、球鞋、运动鞋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可供选择的空间非常大。一时间时尚新潮缭乱了人们的双眼,没人再愿意穿千层底了,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把老布鞋淡忘了。
现实生活的确存在一种“反刍现象”,在人们纷纷淘汰老物件时,在时间又一次的轮回中,人们抬首顾眄,开始寻找曾经的生活轨迹。舒适轻便、透气吸汗的千层底,像一件丢弃多年的东西,又被人们在记忆里重新拾起。但要想踅摸一双纯手工制作的千层底还真不容易,因为传统的制作程序繁缛,既耗时间又费精力,所以现在会做千层底的人越来越少。
一些经营者为了赢得顾客的青睐,在街市上做起专营布鞋的商店,不过从样式到颜色已大相径庭,算不上真正的千层底。
旋踵即逝的时光淡释了岁月鸿爪,时代变迁淘汰了过往陈腐,唯有母亲做的千层底,依然是我心头难以割舍的情怀,穿在脚上是舒适,洋溢心头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