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谁家?小夫妻玩起“心理博弈”
新书推荐
缘来有你
近三成夫妻因回谁家过年“内战”
下一篇4 2018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过年回谁家?小夫妻玩起“心理博弈”
专家:到谁家过年并不重要,子女应“常回家看看”
▋记者 马冰璐
 

随着春节临近,“过年回谁家”又成为困扰不少夫妻的难题之一。最近,合肥市民王女士和丈夫还为此玩起了“心理博弈”,“眼瞅着就要过年了,我俩还没商量好呢,真让人发愁。”王女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过年回谁家?小夫妻难达共识

王女士来自六安,大学毕业后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刘先生,2015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我家在六安,老公家就在合肥。”虽说婚后和公婆分开住,但每到节假日,夫妻俩都会去看望公婆,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

“今年是婚后的第三个春节,前两年,我们都是回老公家过年,可今年,我想回自己家过年。”王女士说,因为父母常年在老家生活,自己陪伴他们的时间非常少,“上次回家,我发现我爸妈的白头发多了许多,心里特别难过。”

由于是独生子女,王女士不回家过年的话就意味着她的父母得独自过年,“想想就挺心酸的。”于是王女士提出,今年回自己父母家过年,“老公口头上说好,可话里话外又流露着‘不愿意’的意思。”

“他说,我家在山里,山路不好走,还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山里的气候……”王女士说,在自己看来,这些都是丈夫的托词,“他还是想让我陪他回家过年。”为此,她也发起了“以退为进”的心理攻势,“我告诉他,我父母也需要陪伴,不能每年过年都让他们孤孤单单的,实在不行,我们俩分头回自己父母家过年。”

为了这件事,最近,夫妻俩的情绪都变得有些微妙,“生怕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刺激到对方的情绪,引发争吵。”王女士说,商量来商量去,两人至今未能达成共识,“真希望能快点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专家:到谁家不重要,子女应“常回家看看”

针对最近几年日渐兴起的“过年回谁家”困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金妹表示,从前女儿嫁出去了,家里还有儿子媳妇守着,整个系统能保持平衡,“夫家过年”很正常,可如今,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按照中国传统,父母都希望子女过年回家团圆,也就势必要面临回谁家过年的选择,这种需求及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周金妹建议,如果是婆家和娘家在同一个城市,可以中午这边,晚上那边。如果是异地的,夫妻俩讨论一个方案,今年这边,明年那边,这样就不会有失公允了。

“其实,到谁家过年并不重要,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平时的孝道做到位了,不在乎过年这几天,双方的父母也更能够理解,欢欢喜喜的春节才不失团圆的意义。”

周金妹还指出,“去谁家过年”其实反映的是家庭话语权的问题。之所以现在到女方家过年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了。“在大家看来,婚姻两主角貌似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但自古至今,隐形的博弈也还是存在的。”

周金妹认为,婚姻应该以情感为基础,这样的婚姻中,实际并不存在刚性的权不权的问题,而是一个谁更在乎谁的问题。大家都有工作,人格都独立,双方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包容及让步都体现为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一种美德,如果小两口都能理解这一个基本的道理,就不会对“去谁家过年”存在纠结。“无论如何,回家过年本是图一个全家团圆、和谐幸福,脱离了这个内核,而争夺去谁家过年,把它当作捍卫话语权的时机,那回哪家过年都显得毫无意义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