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男性陪产假”爱在心头口难开
非常道
微声音
“专著挂名”盛行,更盼职称改革
“发热内衣”真的能够自动发热?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著挂名”盛行,更盼职称改革

▋李 云
给钱就卖 王恒/漫画
 

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久被诟病的“论文经济”视野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著“挂名”的风气逐渐兴盛。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1月2日《北京青年报》)

评职称,不仅是高校教师的宿命,也是很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追求”。笔者虽不是高校教师,但是身在事业单位,“评职称”仍然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必须做的事。买一个“主编席位”?也许,这个念头会在很多人心里产生。涉及到个人的品德与职业道德等问题,但更关键的在于,如果不“挂名”,那么在评职称时就很容易“挂科”,年复一年,也会磨平你的锐气,让你不自觉地走“投机取巧”之路。

追根溯源,“学术GDP”推高“学术腐败CPI”。长期以来,高校职称评审追求“学术GDP”,能力考核变名额竞争。职称评审的弊端折射出“学术GDP”的诟病,而“学术GDP”变本加厉,为学术腐败“添油加醋”,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职称改革按下“快进键”。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11月13日发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

与其“专著挂名”,不如专注改革;买卖“主编席位”现象,鞭策职称改革的扎实推进。职称改革贵在重塑“称职学术”,重在摆脱“学术GDP”的绑架。当下,学术、学术评价、学术载体、利益挂钩……形成一条“生态链”,且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职称改革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重构学术载体的价值,或是一个切入口。对学术载体的价值“挤水分”,让其回归承载功能,剥离开“附加值”,只有让学术GDP“皮之不存”,职称评审自然“毛将焉附”。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