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反复填,考核太僵化,帮扶一边倒,标准一刀切。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12月18日《人民日报》)
干得多不如报得好。一些地方拿不出有效的扶贫措施,内心里又不想花大力气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因而投机取巧,通过“精准填表”等来糊弄民众,糊弄检查,甚至在中央提出“全面脱贫攻坚”要求后没几天,媒体上就出现一些地方大批贫困户脱贫的报道。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没有严格的监测评价机制。一些官员觉得,反正虚报数字后,也没有人来核查,上面看了以后又高兴,既省事又“见效快、效果好”,至于贫困户有没有真正脱贫那就另当别论了。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工作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填”出来的。只有做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各地要出台扶贫监测评价体系,对监测评价对象、内容、指标、方法等逐一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促使各地各部门如实提供脱贫材料和数据,对数据造假严肃追责。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设计表格,确保符合基层实际,尽可能地少而精,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填表;贫困户是不是真脱贫了,不能只看表格,也不能只让地方官员说了算,而是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各级政府只有层层督查,将一些填的“表”与每个百姓的实际进行比对,既“耳闻”又“目染”,既“睁开眼”又“迈开腿”,确保考核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工作实绩,不给官员有任何造假的机会,从而让各级官员不敢在扶贫上“精准填表”,而是拿出硬招、实招去“精准扶贫”,不让“精准填表”坏了“精准扶贫”这个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