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相机的旧日时光  
中国院士与匠心精神——代序
3上一篇 2017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院士与匠心精神——代序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 郭曰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两院院士的高度肯定与评价。

今日之中国,神舟载人、蛟龙潜水、嫦娥探月、“辽宁”巡海、高铁出国……一项项成绩如闪耀的明珠,凝聚着许多当代中国两院院士的艰辛付出。他们每个人虽然只是一个学科,乃至一个课题,但都是一滴滴创新的水珠、一朵朵科技的浪花,都有自己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和矢志不移的匠心打造。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航空航天、计算机、数学、医学、生命科学、农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他们的人生历程,突出地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也实践着最宝贵的匠心精神。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水珠浪花,汇成波澜壮阔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驰骋远航。

说起匠心精神,人们很容易想到传统工匠的“斗拱”技术和故宫的角楼,甚至也想到了现代制造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技术打磨。不错,这些领域确实也包括了匠心精神,那么当代中国科学家是不是也同样具有这种“工匠精神”呢?工匠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是不可以有半点马虎的,是不允许有丝毫懈怠的。在研究所里、在实验基地、在野外考察中,科学家们难道不是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做科研是很琐碎的,甚至是很枯燥的,有的时候,因为不顺利,甚至挫折,会让人心烦意乱、退缩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做好研究和实验,就需要克服和战胜这些不良情绪,必须具有忍受孤独、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去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从工作的场景中来看,这样的科学家与工匠又有多大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六十八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映现着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可贵的科学精神和匠心精神。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七十华诞之际,为彰显时代精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与《人民画报》社合作,策划了《匠心——走近中国院士》,可以说,适逢其会、恰逢其机。

这本书精选了32位对国家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国际知名的杰出院士,在遴选大量珍贵的院士生平及科研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传记的笔法、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这些院士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人生历程和匠心精神,从多个方面展现他们的高尚品格,彰显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书中, 有“用杂交水稻战胜饥饿”的袁隆平、“超级计算机‘算’出新世界”的金怡濂、“旧基因搭出新世界”的范云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这些人物的采访内容和拍摄的照片均为作者独家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内容的呈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图片多数来源于入选院士所在单位或院士本人的珍藏,非常珍贵。

匠心精神,就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对物质诱惑,能否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浮华喧嚣,能否坚守一份宁静,保持一颗探赜索隐的匠心?在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的今天,30位两院院士的宝贵品质,依然对我们有很强的照鉴意义。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真诚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更多普通读者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学习院士,真正做到崇德向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匠心——走近中国院士》,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