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提起家暴,很多人会想到拳打脚踢和打骂等伤害行为。其实,家暴远不止这些,还包括精神攻击或虐待等。山东威海市民张亮(化名)与妻子结婚两年,去年孩子出生。上交工资卡后,妻子每月给张亮1000元零花钱。张亮很郁闷,认为妻子这是对他实行家暴。(11月26日《华商报》)
伴随着社会发展,家暴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线。家暴不仅包含身体上的伤害,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有些家暴行为是显性的,有些家暴行为则是隐性的——不论是对老婆不理不睬,扮演“木头人”施展“冷暴力”,还是限制零花钱对老公的生活造成影响、让老公感受到被控制,一些隐性家暴尽管没有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却让他们承受了精神上的痛苦。
“限制零花钱属家暴”说到底就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这边厢,以家庭趋向为核心的传统观念,要求夫妻双方“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宁可委屈自己、牺牲自己;那边厢,以个人主义为趋向的现代观念,让丈夫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愿意受到“限制零花钱”的约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品质受到影响。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面对“限制零花钱属家暴”,不同的人难免会“七嘴八舌”。有的人会指责这位丈夫“不顾家”“不懂事”,是个长不大的巨婴,缺乏责任与担当;有的人会为这位丈夫抱不平,认为男人需要社交、开销大,不能管得太紧;有的人表示“嫉妒羡慕恨”,认为每月1000元零花钱已经不少了。
在笔者看来,“限制零花钱属家暴”尽管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它依然像一面镜子,不断提醒和警示我们:家暴的本质不仅是体力上的较量,更是权利上的失衡;家暴不仅包括那些显性的身体、语言伤害,也包括隐性的夫妻之间在经济、文化、精神交流等多方面的断裂与失衡。只有让家暴得到更多的关注,修复夫妻之间的情感互动链条, 家庭生活才会更有品质、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