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佳佳(化名)是济南一名白血病患儿,经过先期治疗,目前进入平稳期,需要持续服药,而巯嘌呤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佳佳的妈妈发现,这种“救命药”竟然很难买到。原来,生产这种“救命药”的一些企业已经减产、停产了,原因是原料上涨、利润太低。(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今年以来,这款名叫巯嘌呤片的白血病“救命药”就一直在告急。有的地方发布了“救命药短缺应急通告”,有的地方赶紧从其他渠道储备,有的地方则找到医药生产企业协调。
不过,“救命药停产”现象,仅仅依靠监管部门“协调生产”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很多生产这款“救命药”的药品企业表示有苦难言。他们说:“一方面原材料涨价了,一方面这款药无钱可赚。”看到这样的说法,很多人一定会认为商人唯利是图到了极点。诚然,有这样的因素。但是,也还需要理智看待,生产企业毕竟是企业,是企业自然要考虑利益。无利可图不愿意生产,是导致“救命药停产”的现实问题。
笔者以为,“停产的救命药”也需要一场拯救行动,比起一味谴责企业,我们更需要理智解决问题。
其一,减少中间环节。“救命药”,患者的感受是价格很高,药企的感受是无利可图,何以如此截然不同?原因也在于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太多,层层利益扒皮。所以,应考虑减少药品经营流通中间环节,让生产者有钱赚,让患者少花钱。
其二,政府出手相助。对于利益微薄的特殊药品,政府要实施补贴制度,对于愿意承担责任的生产企业,不能让他们有吃亏的感受,愿意生产“别人不愿生产的药品”,就要让他们有相应收获,奖励资金、补助资金应发挥作用。
其三,鼓励公益情怀。赚钱是药品生产者的属性,但是赚钱不能是唯一目的。什么药品不赚钱就减少产量,甚至关掉生产线。药品生产企业不能只看到赚钱的买卖,还必须有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情怀,可以从制度上进行倡导,比如减免“廉价救命药”的税收等等,从而激励药企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