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天然意趣 凝聚前人的踌躇满志
2017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来安徽看摩崖石刻
富于天然意趣 凝聚前人的踌躇满志

▋张亚琴
浮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释义,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图画或文字。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且其精美的书法,也极具珍贵的艺术价值。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意趣、或体量巨大、或气势恢弘,为安徽秀美的山川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其中,既有几百个题刻集中成片的琅琊山摩崖石刻,潜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及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浮山、齐山、小孤山等名山,也有较为荒僻的如青阳刘冲、东至万罗山、桐城披雪岩、凤阳玉蟹泉、怀远卞和洞等题刻。

据考证,摩崖石刻最早者是小孤山隋代石刻。

既有真、草、隶、篆、楷多种书法,以汉文为主,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石刻的作者名人辈出:唐代李幼卿、钱可复,宋代米芾、包拯、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 辛弃疾、朱熹,明代朱元璋等等,都以石刻文字留下了他们的手迹。这些至今遗存的摩崖石刻,凝聚着前人的踌躇满志与激昂文字,凝结着先贤的无穷智慧与光风霁月。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里,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而得名。

石牛古洞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号称“安徽第一刻”。

在沿途不到400米的石壁上,汇集了300余幅诗文题刻。这些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体裁有诗词歌赋记铭,字体有真草隶篆行,刻石方法阴阳兼有,石刻年代上从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历时1200多年。

其中,宋刻多达100余幅,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先后为官舒州,公务之暇,倘佯于山水之间,吟咏唱和,刻石题辞,留下了名句佳作。王安石1051年任舒州通判,同年秋的一个晚上,他和其弟安国在三祖寺住持带领下,举火把夜游,见石壁唐代李翱石刻,非常钦佩。第二天再游留下题刻:“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前后心绪不同,诗作境界有别;两幅题刻至今都保存完好。

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对石牛古洞情有独钟,自号山谷道人,常坐在石牛上读书。他的题刻洒脱俊逸,位于悬崖右上方,极其珍贵。山谷流泉左边山岗上的涪翁亭,就是为纪念他而建。

琴高山摩崖石刻

琴高山又名琴高峰,坐落在泾县琴溪河畔。琴高山三个篆体大字为南宋乾道年间泾县县令林淳所书。

高高的悬崖绝壁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有的印痕较深,清晰可辨;有的被风雨侵袭,漫漶不清。有的精美,有的拙劣;有的秀气,有的丑陋。酷似碑林或断垣残壁上遗存的古代石刻。据旧县志记载,在琴高山的悬崖峭壁间,有历代摩岩石刻多达二三十处,为全县之冠。有唐代开元年间邢巨、武平一、杜伟等绝句或长诗题刻;宋时有蒋颖叔、郭祥正、晁端本、刘谊、赵经臣等题刻……

上得山来,见有“琴仙丹所”,“仙溪”、“钓台深处”、“琴高公隐雨崖”等石刻诗赋。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姓琴名高的处士看中此山风水,钟情于此。他以山为家,长期居于洞中,一心修道,终日炼丹,适时垂钓,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腾云驾雾,飘然而去……琴高山因此而得名。

齐云山摩崖石刻

历来一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来到齐云山,都愿将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形式,如宝石般镶嵌于溪畔山涧、峰山麓顶、岩穴崖壁。

据悉,齐云山原有摩崖和碑刻达1400多处,但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尚存五百多处,其中摩崖石刻三百多处。

“栖真岩”石刻,明嘉靖年间,楷书,字幅高70厘米,雕刻于忠烈坊右。据说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一天门右侧岩石之下,修行三十载,堪称为齐云山道教开山鼻祖。宋后,建有真仙馆、会仙馆等道教宫室,被誉为道家神仙真人栖居之所。“栖真岩”摩崖石刻因此而生。

在天门岩内一处“石户”石刻,崖刻上的“石”字却多出了一点。

原来,天门岩又称象鼻岩,因山体如象,且嘴、鼻、眼俱全,象嘴为进山第一道门户,故称一天门。相传玄武大将军与地藏王争夺齐云山云宝地,行至天门岩下,被一头巨象挡住了去路。玄武飞起右脚踹开天门,不想用力过猛,将一只草鞋嵌在了天门顶上。天门洞开,而草鞋却悬在了顶上,虽然摇摇欲坠,但却坚若磐石。所以方豪在题写“石户”两字时故意在“石”字右侧上加了一个点。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位于枞阳,被誉为“浮山瑰宝”的是无以计数的摩崖石刻遍及山上。

在浮山上下已发现尚可辨认的摩崖石刻达315块。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块块相连,幅幅层叠,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安徽省的山崖石刻中实属少见。

从浮山摩崖石刻的年代看,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也有民国时期和建国后的。唐代诗人孟郊在烂柯石上题的“烂柯亭”3个楷书大字,是浮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在虎形山东陡壁之半,横刻“1954年大水至此,浮山立记”13个字,是浮山所见最晚的石刻。最早至最晚,历时1100余年,跨历八代,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来的各种代表性书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

在浮山全部石刻中,尚有一定数量的记载各种历史事件的纪事作品。例如,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秋,郑州高僧远禄公来浮山讲佛,著名诗人欧阳修慕名而来与远禄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4个字,以记其事。

在众多摩崖石刻中,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很大的篇幅,有咏浮山的山水诗、咏景点的抒情诗、咏景物的哲理诗以及记载山史的叙事诗等多种,上乘之作美不胜收。

绕云梯冲摩崖石刻

龙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距离桐城市区3公里的龙眠乡境内,分东西两部分。西区以披雪瀑为代表。东区“峰峰壑壑嵌神奇”,风景名胜有几十处,并有百步绕百梯冲摩崖石刻及椒子崖摩崖石刻群等。

绕云梯冲峡谷流泉,曲径通幽,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在悬崖绝壁上,留下十一处明代石刻。比如冲口1米高的崖壁上,镌刻魏碑体“云门”二字。西行6米的山溪中,横卧一块2.4平方米的巨石,上刻魏碑体“龙眠处”三字。面积135平方厘米,每字长宽各17厘米,旁署行书体“柱老节”三字。

琅琊山摩崖石刻

琅琊山摩崖石刻位于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文物群现存唐代至民国摩崖石刻及碑刻400余处。

丰乐亭景区除以上几块碑刻外,还有刻于清代的“与民同乐”满汉文摩崖石刻,该摩崖位于丰乐亭院落西北30米处,此外,原保丰堂内的明天启元年(1621年)滁州判官尹梦璧绘画题诗的“滁州十二景”没有寻到,应已毁。

此外,在醉翁亭东有两块游人喜爱留影的摩崖,分别为“醉翁亭”和“二贤堂”,后者据考题字者为杜易,二贤指的是王元之和欧阳修,这两块石刻年代不晚于1179年,是琅琊山摩崖石刻中南宋石刻的代表。

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命山僧法琛建,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为清、民国建筑,周边尚存碑刻及摩崖石刻300余处,其中琅琊山唐代摩崖石刻皆集中于此。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