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一路朝阳
2017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脱贫攻坚 一路朝阳
——记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李朝阳
▋舒春龙 记者 汪婷婷 文/图
李朝阳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交流
河口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大棚
村民在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里喂牛
 

10月12日傍晚,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村部,刚刚从北京赶回的李朝阳,来不及卸下疲惫,一进门便受到了大伙儿的欢迎和道贺。“恭喜李书记!”“李书记这下成全国名人了!”面对赞美,这位“80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10月9日,李朝阳刚领到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这是脱贫攻坚领域的最高荣誉。当天,5名作报告的获奖者代表中,李朝阳作为唯一一名驻村干部发表了《为了289个红手印》的演讲。289个红手印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明天还有很多工作,刚刚还有贫困户打来电话咨询小额贷款,我们就现在聊吧。”李朝阳匆匆吃了晚饭,连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是谁? “干上瘾”的贫困乡驻村书记

山色空濛的皖南山区,看得见的秀美,看不见的贫困。河口村村部的值班室,是李朝阳的办公场所,也是他的住所。

一张办公桌、一张床、一个落地扇,床头堆着的厚厚的《扶贫手册》格外醒目。山区潮湿、毒虫多、洗澡不方便。夏天的傍晚,床上甚至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这样的环境,竟然让这位“城里来的”驻村书记“干上了瘾”。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机关干部,2012年,李朝阳被省民委选派到淮南的贫困村杨镇村担任第一书记。从犹豫到坚决,2014年,李朝阳在杨镇村的任期结束时,该村摘掉了贫困村和后进村的帽子。走时,村民一路送了他十几公里。

回到合肥,李朝阳心里空落落的,他竟萌生了继续驻村的想法。“你是不是傻?”“你是不是在农村干上瘾了?”面对不解,只有李朝阳自己知道,他确实干上瘾了。

通过向组织请战,李朝阳自2014年10月起,担任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截至2016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5.87%下降到1.74%,村集体收入从0突破到5万元以上,同样实现了贫困村出列。

如今,在河口村的任期将满,李朝阳再一次感到自己已经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脱贫攻坚是场硬仗,绝不能掉以轻心。我已经做了六七年的扶贫干部,越干越有劲!”李朝阳憨厚地笑了。

为了谁?穷怕了的乡亲和289个红手印

河口村,一个距离石台县城39公里的偏远山村。全村17个村民组,432户,1608人,经2014年精准识别,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413人。

2014年,他来时,村民一句“这个路要是修不好,你就不用再来了”,给了他一个“下马威”。2017年,他要走,村民289个红手印请求组织留下他。3年,这样的转变,不仅因为村民期盼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了,更因为他让乡亲们从“穷怕了”到“不怕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振了信心。

“从进村那天开始,李书记跑遍了河口村23.69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全村所有贫困户走访了个遍。村里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已经‘老糊涂’了,谁也记不住,但提起李朝阳的名字,她竟然记得。”村委会主任徐光明说。

“我失去劳动力已经20多年了,李书记当时到我家里了解情况,告诉我可以把家门口的资源——茶叶利用起来。他帮助、鼓励我加入茶叶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增加的收入,我现在已经脱贫了。”66岁的村民孙同根说。

3年,筹措1千多万元资金,新建村组道路9000米、拓宽8000米,建成桥梁6座、拦河坝4座,解决了260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建成村级集体光伏电站1座、户用光伏电站40座,宽带实现了全覆盖……李朝阳的脱贫成绩单上满满的“对勾”。

如今,河口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但仍有尚未脱贫的10户村民让李朝阳放心不下。为了289个红手印,他决定再干3年。

他在哪?田间地头和凌晨3点的菜市场

“他的微信定位永远在村子里。”石台县副县长吴亚虎提到李朝阳,说了这样一句话。在食用菌合作社首批大棚平菇上市的季节,为了联系销路,凌晨3点多钟出现在池州、铜陵、芜湖、合肥等地的菜市场,也是常事。

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四处奔走。3年来,李朝阳笑称自己磨破了10几双鞋。

“前年国庆假期,李书记被山里的毒虫咬伤了,脖子后面全部溃烂过敏。他一天也没有休息,在我这里拔了针就去贫困户家里走访。”村卫生室的医生徐礼桃说。那个患病的假期,李朝阳还争取到了15万元慈善基金建设修路,那条路连接了3个村民组,解决了100多户人家的出行。

争取10多万资金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并增添了医疗设备、争取240万元资金新建了960余平方米的村幼儿园和村小学教职工周转房、争取40余万元对村小学运动场进行了改造……此外,李朝阳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村里好几个没学上的孩子解决了“出路”,村民吴多平的孩子就是其中一个。

“孩子高中没考上,但是年纪还小,总不能让他出去打工吧。我们正为这事犯愁时,李书记来家里走访,说了一句:‘不能让孩子没学上’,然后就帮孩子推荐到省城的技校免费学习。学门手艺,出来工作也不用愁了!”吴多平说。

“扶贫要扶‘智’和‘志’”。为了改善农村的精神文明风貌,李朝阳还在村里开办了“河口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农业方面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农业知识。此外,“河口好人”“最美女性”“脱贫攻坚奖”等评选,也让村里的日子鲜活了起来。

做了啥? 从无到有的“合作社+扶贫”河口模式

脱了贫不算什么,致了富才是硬道理。在李朝阳的推动下,“合作社+扶贫”的河口模式已经成为扶贫发展的样本。目前,全村形成了秸秆食用菌种植、富硒茶种植与加工、中药材种植、生态黄牛养殖、植保服务、农机服务等特色产业群。

“这里山多地少,也没有水面资源,大面积发展种植业和水产养殖肯定不实际。”经过考察和学习,李朝阳决定在村里搞秸秆食用菌立体种植,还成立了合作社,使得部分贫困户当年就脱了贫。

村民沈利兵就是其中一个。“最开始是种平菇,但我们不懂技术,怕折本,不敢加入,李书记就鼓励我们干,做给我们看。”沈利兵2015年加入了合作社,当年就脱了贫。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4∶3∶3分红模式,贫困户每年可增加万余元收入。

眼下,合作社的13个大棚又因地制宜种起了香菇,共吸纳了39户贫困户。首批香菇11月左右就要“出菇”了,每个菌棒可挣上3~3.5元,一个大棚有1万多个菌棒。看着即将丰收的“果实”,李朝阳和社员们都笑开了颜。

“家里收入来源是什么?有什么特长啊?”桂元黄牛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桂来胜清楚记得李朝阳第一次上他家里的情景。3年前,桂来胜只是自己养了几头牛维持生活。如今,他的合作社有103头黄牛,带动了21户贫困户脱贫。“一头黄牛养两年,除去成本,能赚将近1万元,也就是说,一头牛平均每年有5千元利润。”桂来胜算了一笔账。

“当初,我发现生态黄牛养殖在河口村很有发展潜力,我就鼓励老桂牵头成立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并且帮他联系去淮南学习技术和经验。”李朝阳介绍,黄牛养殖合作社主打“生态养殖”,除了一些不太听话的“淘气牛”被圈养起来,大部分黄牛都散养在牛舍后山上。

合作社、光伏扶贫、道路畅通……李朝阳的每一步都走在人前。基础设施查缺补漏、壮大农村电商、打造茶叶品牌、启动农村“三变”改革……李朝阳的下一步也已经勾勒成型。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