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陈锡联,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鄂豫皖红军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驰骋鄂豫皖,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中,他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 ▋据《中国组织人事报》
A “小钢炮”绰号不胫而走
1930年6月,杨平口战斗,红一师毙、伤、俘敌数百人,并生俘敌团长,取得了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团的重大胜利。这时,陈锡联参加红军不到半年,就在战斗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7月,红一师再次出击平汉路,这次是打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师第五团。该团驻防在平汉路一个叫花园的地方,装备不错,有步枪、机枪、迫击炮,但由于是教学单位,战斗力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于是,徐向前决定长途奔袭40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刚刚15岁的陈锡联,在长途行军中始终走在前面。在天亮时,红军发起进攻,陈锡联又奋勇当先,抓住了敌人一个书记官,缴获了一支红色派克钢笔。
8月,红一师西越平汉路,袭占湖北省云梦县城,诱敌深入到黄安县(今红安县)四姑墩(今属大悟县)一带,对跟踪追击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共歼敌2个团大部又1个营,缴获迫击炮3门、机枪3挺、长短枪400余支,是为著名的“四姑墩战斗”。
这几仗下来,陈锡联在红一师中出了名,被战友们称之为“小钢炮”。
B “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1938年3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点打援”之策,在山西境内取得神头岭大捷,陈锡联时任该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团长。战斗中,刘、邓部署第七六九团为左翼队。其一部于16日拂晓前袭击日军的重要补给线——邯(郸)长(治)大道上兵站集结地黎城,成功诱使潞城之敌越神头岭来援,1500余日军落入刘、邓圈套,仅有100余人逃生,80多名日军被生俘。这就是著名的“神头岭之战”。神头岭,成了日军丧魂落魄的“伤心岭”。不过,给兄弟部队创造了战机的第七六九团,本身战果却不大。因此,陈锡联和部下有些“抱怨”:“光啃骨头,没有吃上肉!”于是邓小平公开放话:“陈锡联这门‘小钢炮’不会闲着,总有他开火的时候。下次让他吃肉,但啃骨头的劲头不能丢!”
仅仅半个月之后,邓小平就让陈锡联扮演歼敌主角了。
1938年3月31日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80辆及其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邓小平和副师长徐向前命令第七七一团放过前面100余辆汽车,让其进入陈锡联的第七六九团主力伏击区。待其余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区时,邓、徐下令发起猛烈攻击。八路军伏击部队和护车日军针尖对麦芒,来了个硬碰硬。激战两小时,八路军共歼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毁敌汽车180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这就是著名的“响堂铺之战”。庆功会上,邓小平称赞:“陈锡联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C “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蒋介石急忙调来20多万重兵进行“围剿”,刘、邓首长决定分兵对敌。当年12月,在研究作战部署时,邓小平考虑到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一些,主动提出让刘伯承带第一纵队及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担负外线作战任务,自己和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李达组成前方指挥所,带着陈再道的第二纵队、陈锡联的第三纵队、王近山的第六纵队留在内线作战。刘伯承说什么也不同意,邓小平少有地“独断专行”:“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况且,‘三陈’(另一陈是陈赓)我已经留下了‘二陈’!”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留下“二陈”坚持内线作战,是对他们的高度信任,陈锡联“当时心里热乎乎的”。
一次,陈锡联到前方指挥所,见到邓小平和红军时期的老首长李先念,李先念问:“锡联同志,背得动吗(指背着敌人行动)?”还没等他回话,深知陈锡联的邓小平就说:“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我们多背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十个旅,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手,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多年以后,陈锡联还自豪地回忆:“小平同志让我们多背一些敌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信任。”
淮海大战,是邓小平的得意之笔,同样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之战。对于淮海大战自己能指挥三个纵队,陈锡联生前说过:“那是总前委书记小平同志的信任与关怀!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问题是上级会否给你这个机会。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