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老街
地理位置:芜湖清水镇因青弋江、水阳江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迥然不同的两种水色,成为芜湖一奇。清水镇古称杨青,距芜湖市中心10公里。
在清水镇南部,沿青弋江北岸边,有一条宽3米左右,长约千米的鱼肠小街,这就是清水镇老街,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文化底蕴:老街建筑大多是清朝末年遗留下来的。沿河的吊角楼,华丽高洁,古朴典雅。沿街的茶馆、酒楼、客栈、戏院、澡堂、米行、布店、食品店、药铺、杂货铺等,密集紧凑,鳞次栉比。想当年,万春圩内的丰富自然资源,沿着贯通长江的青弋江四通八达的水道,船来船往,运往各地。老街的沿河码头,人流物流更显集中。
街道顺河而建,住房一半依岸,一半悬吊水面,房下以木桩支撑。门前脚踏平地,窗后面临江涛,远看如水上亭阁,风格特异。街道两旁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和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是清水老街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
民国风情:传统工艺——以前,清水老街不仅商贾云集,繁华兴盛,生意红火,而且,手工作坊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方圆百里,广受好评。据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时任芜湖县县长高文伯陪同下,曾来到清水镇视察,冯将军步行浏览沿河老街时,看到铁匠铺前挂着鸭锹样品,要随从人员替他买了十几把,用草绳串起来,自己拎着,并高兴地说:“清水镇的鸭锹,是我带给放鸭的亲友们最好的礼品。”
东流老街
地理位置:老街位于东至县的东流镇,该镇濒临长江南岸,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如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
据说,晋代的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偏爱东流的黄菊,常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却被东流的黄菊醉倒了。
自唐初逐渐形成的东流老街,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明清时,老街四周建有城墙,全长736丈,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构成。现存的“十”字形老街位于古镇的西南隅,保留有明清徽派建筑近300栋。街道东西长880米,南北长380米,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有“青砖小瓦马头墙 朱角飞檐鱼悬梁”之誉。
文化底蕴:古镇东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迹很多。有双塔,有陶公祠,有流檐飞廊的老屋,有青砖黛瓦的建筑群。
民国风情:金家大屋——东流老街的金家大屋,那是座明清时代的古居。民国时,曾租住给“皖南医学院”办过公,后来又有多家单位的职工租住在这里。
金家大屋坐落在东流老街的中心地段,厚重的铁门和两旁巨大的光滑圆润的石墩是它独有的风景。屋里,一段斑驳的矮墙竖立院中,这使得里间几道门洞更显幽深,让人经过就像在穿越历史。屋里难得见到人,也没有声音,红尘中的喧哗和烦恼,似已完全被隔绝在深院外。老屋的对面高楼林立,紧邻外墙两边的建筑却都很低矮,无一例外的全是古色古香。
黄屯老街
地理位置: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位于庐江东南山区和水乡交接处的老街,周围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竹木葱茏。
在这里不仅能见到特色竹器手工作坊、铁匠铺、木匠铺,还能吃到地道的传统美食,欣赏到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合肥境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老街。
文化底蕴:据上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的,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时有人口1200多人。雍正八年一场大火将黄屯老街大部分民房吞噬。之后,黄屯老街重建,并改为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店面近200间。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屯老街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老街的南北两面各建了一条长街,与老街形成“工”字形,街区面积扩大了四五倍,人口也急剧增长。
据说,很久以前,“长毛”起事,黄屯土著居民跑反,逃的逃、杀的杀,方圆几十里,鲜见人烟,唯一幸存的是一户邢氏人家。以后陆续有吴、朱、陶、鲍、叶等十姓人家从皖南或江南迁至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民国风情:前店后坊——如果没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那把大火,黄屯老街完全可以与当今的屯溪老街媲美。黄屯老街是合肥境内目前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古街,2015年入选安徽首批千年古村落。
沿街店铺,密集紧凑,南杂、布草、水作坊、糖坊、米行、茶馆、铁匠铺、剃头铺、绸缎庄、钱庄、药铺、雕匠铺等,尤为竹器店、篾匠铺居多。其店面一家连着一家,且多为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至民国年间,黄屯街市各类商业门户达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