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之前,山脚下,近两百户居民住在低矮潮湿的老房子里,密密麻麻,杂乱无章;如今,这里将成为环山公园,绿地、游园、广场一个都不少,城市门户形象靓了起来。淮北市西山隧道东地块棚改项目的顺利实施,成为人居环境与城市品味融合发展的又一成功范例。
“棚户区位于相山山脚下的一个死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候,沿山乱搭乱建严重,逐渐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棚户区。后来,随着淮海路开通,棚户区成为西山隧道主要出入口地段,与文明创建、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都不协调,所以2016年初市里就着手进行改造。”聊起西山隧道东地块棚改项目,淮北市房管局住房保障科科长杨永超感触很深,“原来都是依山而建,破坏山体景观,土地权证不统一,有七八种之多,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消防、治安等问题突出。区政府专门成立由监察、审计、国土、住建、征收等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采取货币化安置模式进行动迁。目前,项目已全部签约完毕,拆除、清运完成。”杨永超还透露,“棚户区腾出来的土地,区里将出让一小部分,规划建设两三栋商业住宅,发挥经济效益。”
□记者手记 尊重民意是最好的协调发展
淮北市西山隧道东地块棚改项目,面临时间久远、涉及人数多、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居住在棚户区的老人,房产证多年前被骗去做了抵押,迟迟无法签约,经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协调之后,不仅拿回了房产证,而且免去了老人的滞纳金和罚款,顺利完成签约。当地政府提早谋划,多部门联合成立审核小组,确保公平阳光。一项项为民举措,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最终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项目很快实现了净地。试想,倘若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拆迁工作不仅寸步难行,一旦恶化,还会影响和谐稳定。届时,何来社会效益,又谈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