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推出“滴滴报警”,这一基于微信公号开发的警务系统,分为普通用户端和警用端。市民通过用户端发布警情后,系统向附近警力“派单”,民警随机“抢单”后接警。一次出警完成后,用户可实时评价。(7月21日《新京报》)
按照当地公安部门的说法,“滴滴报警”是传统报警机制之外的一种补充,对依据辖区而非位置的派警方式进行优化。主要针对出租车纠纷、走失人员、动物侵扰、寻找物品、邻里纠纷和噪音扰民等6种非紧急类警情,受理时间为早8点至晚8点;且一分钟内没有民警“抢单”,系统会转入正常派警流程,从报警到派警,全程控制在2分钟以内。
可以预见,借助“滴滴报警”能够大大提升出警效率。
不过,“滴滴报警”也引来了争议。首先,根据《110接处警工作规则》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的范围: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而出租车纠纷、邻里纠纷等则属于扩大了接警范畴,无疑会导致有限的警力更紧张。
其次,“抢单”是否能够实现。对于基层干警而言,如何调动起其“抢单”的积极性,也是值得考虑的;尽管会用“用户打分”的形式对出警情况进行评价,而这也有可能造成“多接警负面评价就多”的现象,从而会打消民警接警的积极性。
再者,“滴滴报警”所处置的均是非紧急警情。事实上,邻里纠纷,完全可以通过社区进行调解处理,并非需要报警;并且,通过报警方式处理,往往会激化邻里的矛盾。因此,“滴滴报警”虽然方便,于居民而言,也应谨慎对待。
“滴滴报警”是互联网时代警务处理的创新,是公安机关主动为民的彰显,通过实时评价,对民警的工作进行反馈,也能够增强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强化民警的主动服务意识。但同时,对于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相关部门也应该重视起来,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在且行且完善中逐渐推广开来,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