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我跟党走
蒲扇轻摇的童年时光
冰棒里的童年
酷暑穿“的确良”的日子
3上一篇 2017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酷暑穿“的确良”的日子

□赵柒斤
 

现代人一般选择棉麻面料的衣服度夏,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却出现了短暂的全民抢购一种化纤面料——“的确良”的热潮,并于酷暑不管不顾地穿上“的确良”显摆。

有人说,“的确良”的出现引发了中国人穿衣的一次革命。虽有些夸张,但也道出当时的实情。据说,“的确良”最早是由广东人喊响,它是粤语的音译,原本叫“的确靓”。众所周知,粤语中的“靓”含时尚和漂亮的意思。那时人们普遍对粤语缺乏理解,便随其发音误将“的确靓”读成“的确凉”,穿上后发觉这种布料并不凉快,就改叫“的确良”。

清楚记得,当时村里最早穿“的确良”的是家境比较好、端“铁饭碗”的“公家人”、村小老师、村干部,老乡们好奇什么面料没一点皱褶,见熟人穿的确良,上前用手摸一摸,便心生感叹:年底组里分红,也做一件穿穿。

父母赶这趟时髦也是被“逼”的。1978年夏天,村里几十个匠人都穿上“的确良”,母亲力劝父亲也做一套,否则丢面子。而当时,镇上“五金交化公司”“供销社”布匹门市的“的确良”布料往往一到就被抢购一空。甚至有的商店内部不小心泄露了消息,也引来大批民众排队抢购。有时为买一块“的确良”布料,得排几个小时的长队。母亲打探到毗陵市一个山区乡的供销合作社有“的确良”布料卖的信息,父亲便起了大早徒步10多公里赶去花近30元买了两套布料,他和母亲各做了一套“的确良”。父亲那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胸前一个口袋,而藏青色的裤子除两边安了口袋,裤腰间还做了个小暗袋,称之为“表袋”。“表袋”说是装钱之用,但掏钱要缩着手弓着身往里面掏,目标很大,动作很大,非常滑稽。父母对那套“的确良”更是加倍珍惜,仅上街或走亲戚时才穿一次。清洗后一般挂在室内阴干,生怕衣服被晒坏。直到1979年,随着大批化纤设备的进口,我国涤纶产量大幅增加,使得穿“的确良”不再深夜排队购买……

对于从小在偏僻山村长大的我来说,穿衣吃饭是大的问题,酷暑穿“的确良”的日子虽过去近40年了,但却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珍贵记忆,它记录了那段流逝的岁月,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