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迫心情,设局诈骗。有关部门提醒家长谨防所谓“分不够,钱来凑”的虚假招生承诺以及“内部指标”、虚假查分网址等诈骗手段。(6月12日《大连日报》)
毋庸讳言,对考生而言,高考招生是高考后最重大的家事和最重要的人生拐点,每个考生及家长都极其重视,也十分关注。同时,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招生录取中占尽先机,或者进行得更顺利一些,就希望“找关系”,这恰恰又让骗子嗅到了“商机”。
据悉,不法分子为了打动考生及家长,顺利借招生机会骗钱,已经“研究”出六种认为比较“成功”的惯用伎俩:自称军校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谎称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谎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伪造录取通知书;发送虚假查分网址,根据家长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以“自主招生”名义行骗,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
某种程度,高考诈骗就像社会镜像,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凸显高考录取问题:包括高考录取规则的公平性、透明度、规范性等等。因此,警惕“高考招生骗局”不能只说给家长听,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监管部门要认真听好,并拿出改革勇气来,保障高考招生公平公正。
毫无疑问,杜绝高考诈骗,铲除高考诈骗土壤,仅仅靠提醒家长及考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源头约束权力,压缩高考招生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空间,把高考招生的全过程置于“阳光”下,用“阳光”对高考招生进行杀菌消毒,使公平可期,家长和考生不再有招生公平焦虑,大家平心静气地等待官方公布招生结果,诈骗行为就没有生存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