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为啥是圆的”有点刁钻却不是刁难
非常道
微声音
“限塑令”名存实亡 根本在于没有更便宜的替代品
警惕招生骗局 不能仅靠提醒家长
3上一篇 2017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警惕招生骗局 不能仅靠提醒家长

▋王甄言
 

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迫心情,设局诈骗。有关部门提醒家长谨防所谓“分不够,钱来凑”的虚假招生承诺以及“内部指标”、虚假查分网址等诈骗手段。(6月12日《大连日报》)

毋庸讳言,对考生而言,高考招生是高考后最重大的家事和最重要的人生拐点,每个考生及家长都极其重视,也十分关注。同时,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招生录取中占尽先机,或者进行得更顺利一些,就希望“找关系”,这恰恰又让骗子嗅到了“商机”。

据悉,不法分子为了打动考生及家长,顺利借招生机会骗钱,已经“研究”出六种认为比较“成功”的惯用伎俩:自称军校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谎称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谎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伪造录取通知书;发送虚假查分网址,根据家长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以“自主招生”名义行骗,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

某种程度,高考诈骗就像社会镜像,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凸显高考录取问题:包括高考录取规则的公平性、透明度、规范性等等。因此,警惕“高考招生骗局”不能只说给家长听,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监管部门要认真听好,并拿出改革勇气来,保障高考招生公平公正。

毫无疑问,杜绝高考诈骗,铲除高考诈骗土壤,仅仅靠提醒家长及考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源头约束权力,压缩高考招生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空间,把高考招生的全过程置于“阳光”下,用“阳光”对高考招生进行杀菌消毒,使公平可期,家长和考生不再有招生公平焦虑,大家平心静气地等待官方公布招生结果,诈骗行为就没有生存土壤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