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大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下,江淮大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星级记者 刘海泉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
来自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623.3亿元,增长13.8%,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2016年上半年,在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带动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838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了较快增长。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根据省环保厅发布的“十二五”环保报告,“十二五”期间,我省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其中,淮河干流、长江干流、新安江和主要水库水质均保持优。全省空气质量总体稳定,2015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3%。此外,我省全面落实减排责任机制,大力推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把污染减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截至2015年底,我省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提前完成“十二五”总量削减目标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9099.6万吨标准煤,比2014年下降1.2%,降幅比全国的2.9%低1.7个百分点,为近五年首次下降。在我国中部地区,山西、湖南、河南、湖北分别下降10%、5.9%、3.9%和2.3%,江西增长1.9%,安徽省降幅居第5位。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到江河湖泊治理,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近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绿色富皖、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5年来我省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进程。“十二五”期间,全省淘汰燃煤小锅炉5803台、黄标车和老旧车52万辆,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脱硫脱硝实现全覆盖。
2016年省有关部门以深入实施“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名牌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省经信等有关部门正联合各地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增强企业主动节能意识,在市场倒逼机制的推动下,推动企业把节能作为提升盈利水平、开拓和巩固市场的重要抓手,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实现共同发展。
增绿增效打造生态文明安徽样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这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一项重大举措。下一步,全省林业工作要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增强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此外,我省将继续结合《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实施,大力推进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节能电机、脱硫脱硝除尘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20%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