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休宁县气象局的杨勇入选了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我国南极中山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成为安徽气象专家前往南极观测气象的第一人,也成了在皖工作者中南极越冬的第一人。日前,他完成科考回到家乡,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前接受了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采访,向记者展现了瑰丽的南极风光,讲述了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兵 韦炜
记者 祝亮 文/图
准备工作:越冬考验
南极大陆天气寒冷干燥,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52℃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是世界上最冷的陆地。杨勇说:“中山站是极寒环境,气温低,历史极低气温是零下45.7℃,风速大,最大风速有50米每秒,相当于15级的大风,一年大风的日数近130天。”
在每年的科考队伍中,能越冬的队员少之又少,杨勇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南极过冬,面临的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一次煎熬。
据杨勇介绍,想成为越冬队员要连过7关,流程为:单位主管领导对候选队员的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现场行为观察与评估——心理专家单独对话——身体及心理复审——专业技能考核——录用。以现场行为表现为例,队员们要进行冰中脱险、结组攀登、滑落停止、雪地露营、挖雪洞雪沟、GPS定位、滑雪等一系列的训练,考官会在旁边观察,犹豫胆小者得分较低,个人表现很出色但是不善于团队合作者得分也会低,另外也会观察队员们的自律;心理测验则包括抑郁测试、焦虑测试、个人风格特点测试等9个问卷大概500道题,要在一上午的时间内完成。这是要求队员在南极必须耐得住性子。
自然环境: 暴风雪大、冰层厚取水难
杨勇说:“在南极每次出去,帽子、墨镜、手套这三样是必须带的,如果碰到暴风雪就得全副武装,必须把我的狗皮帽子戴起来,然后再戴风镜,脸上还得戴个面罩,身上穿企鹅服。”
即使有企鹅服,如果碰上暴风雪天气,外出工作的科考队员们也很头疼。“怕就怕下暴风雪,风比较大,风一吹之后形成雪坝,暴风雪不是很大的话,差不多要到膝盖以上,如果暴风雪很大,有的地方可能会有一人多高。”他向记者展示的视频及相关照片显示,遇到一人多高的雪坝,走起路来相当艰难。“这个还不是最深的雪坝,有的雪坝比这个还要深,根本就走不过来,你必须爬过来。”
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历经27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中国南极中山站。 杨勇说:“洗澡、洗衣服用水,是在南极莫愁湖取水,靠站区很近,取水还是很方便的,然而饮用水比较麻烦,要到离站区5至6公里的进步湖取水。”
因为南极只有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每年的夏季是从当年的11月上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余下的时间则是南极的冬季,湖面结冰,要想取水可就非常麻烦了。“冬季冰有1米多厚,得用电钻和农村用的镐子,把冰破一个口子,再把水泵放下去,非常吃力。”
生活状态: 四点起床、蔬菜共享
无论天气如何,杨勇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前往中山站附近的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然后把观测数据传给世界气象组织,并由世界气象组织把这些数据分发给其他科研机构。遇到恶劣天气,看似简单的气象观测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就拿修复断了的数据线来说,这项简单的工作拿到南极户外,难度就要增加好多倍。
“仪器的线断掉了,你在国内要想解决很简单,就是把它一接,用胶带一裹,就能解决问题,但到了南极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下,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如果你戴着手套去扎线,手不太灵活,扎也扎不好,如果你把手套脱了,气温有零下三十多度,甚至零下四十多度,手一会儿就冻僵了。”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杨勇却和记者开玩笑说,他所从事的气象工作是一项最难体现价值却最有价值的工作。除了正常的气象观测外,他每天需要不定时地对气象仪器进行巡视检查,防止出现故障或被积雪掩埋,以及协助队友进行大气成分观测和数据采样工作,协助队友进行海冰观测。
在南极想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杨勇告诉记者,他们在南极吃得最多的菜就是木耳和海带,不过,中山站也有个非常小的无土栽培实验室,每年可以生产一些黄瓜和西瓜,非常受欢迎。“一个西瓜大概和苹果差不多大,比小苹果稍大一点,这种新鲜的水果是很难得的,所以必须大家分享,至少切19份,还多切几份出来,有队友过生日了,可以多吃一块到两块。”
娱乐项目:
掼蛋、摄影克服极夜
南极从5月下旬到7月中旬会发生极夜现象,这段时间几乎都见不到太阳,这对科考队员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为此,中山站举行了一系列娱乐活动对抗极夜,比如羽毛球比赛、投篮比赛和掼蛋比赛。“之前有许多队友不太会打掼蛋,我们过去之后教他们打掼蛋,现在站上所有人都会打掼蛋了,还组织了一次比赛。”
南极的极夜虽然让人烦闷,但黑暗也为爱好摄影的杨勇提供了一道最美的风景,那就是南极极光。“太冷了,大概每隔一个小时你就得换一块电池。”杨勇回忆拍摄极光的日子对记者说。今年年初,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在南极中山站的各项任务,返程回国。
“我作为安徽人、作为气象人,为国家的南极事业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这是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杨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