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昨日成立
李冬生:《安徽画报》曾是安徽的一张名片
3上一篇 2017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冬生:《安徽画报》曾是安徽的一张名片

▋汪婷婷/文 周诚/图
 

1928年出生的李冬生,已经接近鲐背之年。虽然听力和视力都严重衰退,但仍然思维清晰,声音洪亮,谈吐间有着老一辈文化人的烙印。

1958年开始接触画报,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担任社长,退休后仍为画报审稿,李冬生笑称自己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跟《安徽画报》打交道,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缘。

“《安徽画报》曾经是安徽的一张名片。要是重办画报,就一定要办好,要办得‘色香味俱全’。”这是李冬生对新画报的期许。 

《安徽画报》:从全国唯一一台彩印机开始

谈起当年《安徽画报》的创刊、停刊、复刊等兴衰历史,老人回忆的阀门一道道打开……

1958年,省委决定要办画报,作为宣传安徽的重要阵地。

当时,在省委第一书记办公室工作的李冬生,将每一期的画报仔细审过之后,再送给省委书记审。就这样,李冬生开始了和画报的最早接触。

创刊那年,德国给了中国一台可以彩印的印刷机,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的设备。安徽要办画报,自然想改善印刷条件。所以,省委找到中央,表明想要这台唯一的彩色印刷机。

然而,“宝贝”人人都想要,其他的省份也纷纷“觊觎”这台彩印机。最终,经过争取,彩印机“花落”安徽,陈旧的年代开始有了缤纷的色彩。

除了全国唯一一台彩印机,当时的画报还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哈苏照相机,“连《人民画报》都羡慕我们呢。”李冬生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安徽画报》:重要的时代见证者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画报停刊。

1973年,文革中后期,画报复刊。

曾经,《安徽画报》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是安徽改革发展的瞭望者。

1958年,毛主席第一次来合肥,站在从稻香楼到火车站的敞篷车上,全市几十万人民夹道欢迎。如此历史性的场景就是当时画报的摄影记者、著名的摄影家董青等人拍摄的。

不仅如此,当年的合肥市三孝口等地改造之初,李冬生派出了摄影记者,用镜头留下了一座城的变革。李冬生举了多个例子印证画报的重要文献性和历史价值。  

《安徽画报》中走出的大美徽州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徽州地区遍布着默默无闻、尚未开放的村落。

80年代中后期,李冬生带着记者到了徽州,他记不得来回跑了多少趟。西递、宏村……一辆吉普车,把徽州所有的景点探了个遍。

从徽州回来后,画报刊登了“我从徽州来”系列报道,连载六期。报道一出,大美徽州惊艳了世人。

李冬生将每一期的画报形容成一个“大拼盘”:“拼盘的摆放要精致,要色香味俱全,主菜、配菜都要讲究。现在是重办画报最好的时机啊。”李冬生看到了新画报的希望,也提出了老画报人的期许。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