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伞一扇的世界 厚重在岁月里
成都一棵树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伞一扇的世界 厚重在岁月里

▋张亚琴
 

今天的物件,说的是一伞一扇。

记忆中的黄色油布伞,是温暖的、沉静的,撑开时,会飘起淡淡的桐油香。伞尖上还包着铁皮。伞骨是竹子的,看上去结构有些复杂。浸过桐油的布,厚厚的,让整个伞显得很厚重。

有了这样的伞,雨再大,也不会透了衣裳。

可那样的油布伞,亦早已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今天的折伞,色彩繁眩,轻巧易携。但一伞一伞的在雨中,再摇曳多姿,也比不得记忆中的那把油布伞,厚重在岁月里。

唐诗宋词中的女子,养在深闺中,爱摇着轻罗小扇,扑花中蝴蝶、捉月下流萤。在临水的阁楼上,从雕花的窗里探出头来,也是一把轻盈的明月般的团扇,半遮着曼妙的容颜或斜倚腮边,衬出明眸皓齿的二八年华。

文人墨客喜欢把玩的扇子,必是折扇。他们向来把扇子称为“怀袖雅物”,摇头扇子,吟诗作赋,佳景环绕。

从此中走出来的扇子,也就同松、竹、梅、兰等一起成了高洁、清雅、淡远之物。人们还在其上绘以花鸟山水、题以诗词歌赋,以美其颜面、展其情趣。

孤峰油伞和青阳折扇。

这是两个好听的名字,也是有故事的名字。

泾县孤峰有油伞

远在夏、商、周三代已发明了雨伞。

元代人们发明了棉布,棉布拉力好且经久耐用,为制伞匠人提供了新思路。于是出现了在棉布上油漆的油布伞。

泾县制伞业的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清代泾县名士叶居仁专门为泾县雨伞写过一首《清川竹枝词》,对家乡制作雨伞进行了生动地描绘:“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

《清川竹枝词》详细记录了制伞的工艺程序:糊伞边、削伞骨、用漆厚厚地涂抹、再用五彩丝线绕伞边加固加牢。千百柄雨伞经过女人的纤手加工完成后,装箱上船趁风运出。实际上,整个工艺流程共有十二道工序。分别为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油、盖章或署名、晾晒。

孤峰一直是泾县制伞的重要产地。一户殷姓人家,还靠做伞发了大财,被当地人称“殷百万”。

解放前孤峰有好多家伞店。在那个年代,漆着黄色桐油的油布伞曾经在老街上连成一片。每把油布伞上,都工整地写着自家人的姓名。 然而,由于钢架布伞及折叠伞的普及,油纸伞逐渐退出了市场。现在的孤峰,做油布伞的作坊已经屈指可数了。

青阳折扇成收藏

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折扇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它是挂在腰间的奢侈品。

青阳折扇又称“九华折扇”,在明代时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其中黑面扇、水磨玉骨扇、黑面描金九华山全图扇颇为畅销。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为岁贡之物,用金粉在黑折扇上绘九华全景曾轰动一时。

青阳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青阳折扇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要经过20多道工序。第一步是选择上佳的竹子,毛竹的生长期要在三年。而扇骨磨光是最原始的方法,磨光分为三个小步骤,磨砂初磨、结草中部、最后沙树叶浇水细磨。每一步骤都得磨到扇骨表面发热才能停止。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