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12月2日,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位69岁的老人遭遇电信诈骗“反赚”骗子51万。老人后来赶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表示要把这51万元上交国家。但不久之后,“剧情”出现反转,原来,打到老人账户的81万元,并不是骗子的钱,而是老人自己的钱。(12月3日《新文化报》)
通过公安部门的调查,我们发现,原来老人自己有一笔90万元的理财项目。但这个项目被人做了质押贷款,贷款额就是81万元。
很显然,为老人做质押贷款者,极有可能就是骗子本人。其先为老人贷款,银行将钱打到老人账上以后,再从老人账户中骗出。
虽然骗子所使用办法还是“我是公安,你犯事了”的恐吓式等,但骗子的骗术又翻新了。这警示我们,要正视这种新情况、新骗局,要加强防范。
此外,骗子能够诈骗成功,与银行相关质押贷款存在管理漏洞有关系。比如在记者采访中,银行客服人员表示,在办理理财产品质押时,银行不会电话与开户人本人联系。这就让人有所奇怪了,难道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不仅不需要本人办理,而且还不用通知本人办理情况?老人不知不觉中被办了理财产品质押,被贷款,然后贷款又被骗走,银行等在其中是否存在过错?对银行来讲,这个新骗术显然也是一大警示。
最后,我们迫切想要追问的是,骗子一开始就知道老人的电话,能够报出老人的姓名,甚至能够完整地说出老人身份证号码,并且还知晓老人具有理财产品……老人的这些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这对保护个人信息等来说,明显也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警钟!
老人遭遇诈骗,还反赚了骗子51万。听着神奇,一调查,果然又是新骗术。对此,除了个人要加强防范,要做到不轻信他人、不轻易透露信息、不轻易转账,及时报案等“三不一及时”之外,公安等相关部门,明显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了。同时,银行等相关公民个人信息掌握者,更要做好相关信息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