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靠近地震带,目前在“免疫”状态
图片新闻
假如地震来了,我们该往哪逃?
3上一篇 2016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假如地震来了,我们该往哪逃?
合肥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可容纳300多万人
□ 记者 祝亮
 

假如地震发生了,我们该往哪里逃?记者从地震部门了解到,合肥市目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多为公园、广场、学校、体育馆,可容纳300多万人。另外,预计到2020年,合肥有望实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灾害的能力。

合肥有望到2020年抗御6级地震

记者从合肥市地震局了解到,合肥市区及所辖5个县(市)均位于抗震设防基本烈度Ⅶ度区,2006年,国务院确定合肥市为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并列为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合肥震害也较为严重,境内曾发生破坏性地震3次。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合肥市中强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未来五年里,合肥市将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警、地震应急救援等。到2020年,合肥将增设和调整前兆观测手段,建设烈度速报系统,新增强震动观测网点,基本建成全方位地震监测网络。

预计到2020年,合肥有望实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灾害的能力。届时,合肥的地震速报能力将缩短到6~8分钟,对邻区地震速报能力达到12分钟以内。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24小时~48小时内,能对后续地震实现早期判定。此外,“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的城区将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59处避难场所可容纳300多万人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合肥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和覆盖全市乡镇的群测群防信息网,可有效监测合肥市及周边1.5级以上震情。此外,合肥市还投入1600多万元,实施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为大地做“体检”。

合肥市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确保状态良好,能够正常使用。

全市现已建成示范场所9处(Ⅰ类1处,Ⅱ类8处),具备应急指挥、临时安置功能。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市已建各类避难场所59处,面积达604.49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其中,天鹅湖广场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我省首个省级大型减灾应急示范避难场所。

合肥还组建了全省第一支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分队。应急救援队软硬件设施达到省会城市一流水平,在造成7度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合肥将有能力让受灾群众在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安置。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