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交界技术不断发展,让冰冷的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帮助也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和诠释。5月9日下午,“新未来人工智能论坛”在合肥举行。国内外计算机、量子信息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们,通过主题演讲和专题讨论,与现场500多位合肥高校师生代表分享、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新未来。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洪小文: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本身 不必过度担心
说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的人脑海中便幻想出“一切劳动交给机器人”,自己只要享受生活就好的美好情景。但也有人会想到,未来有可能上演“人类大战机器人”的画面,心中充满了谨慎与忧虑。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类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威胁人类本身?近些年来,围绕人工智能的思考和争论就从未止息。昨日下午,身为一个探索该领域多年的研究人员——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谈及了自己的看法。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现在过度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洪小文认为,现在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很危险,“甚至比核武器还危险,我认为这个完全是由于不了解人工智能而造成的。”昨日,洪小文举例:“飞机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好的,但飞机也可能撞出个9·11事件。我想说的是,任何强大的东西都可以被用来做坏事。但是你不会去怪飞机,你会怪的是那个开飞机去撞大楼的人。归根结底,计算机还是全部在执行人的算法。所以我觉得说人工智能危险那完全是无的放矢。”
针对现场学生“人类会不会遭遇机器人攻击”等一些问题,洪小文回答道:“研究者都希望机器人成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干一些事情,希望它们有自我意识吗?可能不需要,人类只是希望它们是有用并且可控的,‘人类大战机器人’不会上演。”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 已进入百天“倒计时”
当我们畅想人工智能的发展时,目前已经是“几家欢喜几家忧”。那么在严谨而细致的物理学家的眼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呢?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的未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想象力十足又很刺激的话题。”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人工智能研究绝不仅是计算机学科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心理学、物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块最广泛的跨界研究领域。而每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在试图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解释人工智能的当下和未来。
“人工智能暂时是无法取代人类的,而我们对量子世界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和无条件的信息安全。”潘建伟透露,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已进入百天“倒计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全线开通。
据悉,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初步形成,至今历经30多年的量子信息研究,终于走向实用。
“由于量子不可分割、状态不可克隆的特性,将其作为信息载体便可以实现抵御任何窃听的密钥分发,进而保证传输内容的绝对安全性。以此为核心研究内容的量子通信,也已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潘建伟告诉记者,目前量子卫星已经完成整机组装,也已完成一些试验,还有一些后续工作要做,可以说是“整装待发”了。届时,人类的许多生活,都能够享受到量子通信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