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鸣 沈佳 实习生 李梦祝 记者 祁琳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自前来谋求生计,或是随子女来城市养老,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进入城市。有的老人会非常享受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有的则觉得自己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不仅导致生活的不习惯,甚至有的会严重到生病。如何克服这种心理?日前,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家庭,也请心理咨询师对此问题给出建议。
A
进城后多亏家人陪伴才适应环境
80岁的马凤英是来自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白衣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为了小儿子大专毕业后能够选择更好的就业环境,她65岁时来到合肥,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凤阳一村社区辖区,孩子们很孝顺,爱画画的孙女更是让她疼爱。
“以前在乡下,平时都是在忙农活。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别说玩了,能有休息的时间就不错了。”马奶奶还告诉记者,她刚从乡下搬来城市的时候,一开始也挺不适应的。“儿子下班回来就会问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没事跟我唠唠嗑,发现我对现在的生活不大习惯,就想着法子让我适应。”
子女休息时,全家人就会一起出去聚个餐、逛逛周边。“像我们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就会去爬爬大蜀山,爬山虽然也累,但感觉和干农活的累是不一样的。爬完山一家人再找个饭馆吃个饭,也挺开心的。”
现在在合肥生活了多年,马奶奶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儿子他们平时上班也挺忙的,我也得学着自己找找事情做。一开始就在家打扫打扫卫生,后来实在没事做,就到小区里溜达溜达,和别的老年人聊聊天。后来聊着聊着忽然知道了‘老年大学’,于是琢磨琢磨就三五成群去老年大学报个班学习点技能,外面忙完了,回家就开始为上学的孙女准备午饭。”
B
很压抑,邻居“老死不相往来”
家住合肥市三里街街道凤阳二村生活小区的77岁老人张有年来到城里后,每天的生活就是接送孙子、准备晚饭。
3年前张老跟老伴儿一起来到合肥儿子家生活,主要的“工作”就是照看孙子,因为子女上班都忙,每天为了生活不容易,实在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考虑到这些,张老离开了生活70多年的故土来到省城,
到城里生活后,张老越发觉得每天的生活都很压抑,他禁不住抱怨,住在隔壁的邻居都是租房子的,来来往往的也不打招呼,不像从前在农村老家,隔壁邻居非常亲切,有时想跟他们借东西都不好意思开口。“有一次,我买东西回来,发现自己没带钥匙,结果老伴儿又不在家,我就提着东西傻站在门口。像以前在乡下,就能去隔壁邻居家坐坐,在城里谁也不认识谁。”
另外,朴实节俭惯了的张老,对城市花销大这个问题也非常头疼,为了能够给孙子准备营养的食物,一早就要去大超市排队,买个土鸡蛋就跟抢一样。张老说到这里,不住地摇头。就算再方便,然而和在家里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张老面对城市的生活会不住地和农村的生活相比较。
C
每天坐电梯成了新挑战
D
习惯不同,与家人发生矛盾
合肥市瑶海区车站街道辖区居民周琦,今年把自己原本住在外地县城的岳父母接来合肥帮忙带孩子。刚开始,家里的气氛也挺和谐的,晚上夫妻俩下班回到家里,父母早就做好饭在等着他们了,小宝贝也被父母照顾得好好的。
但好景不长,很快周琦就发现在生活习惯、照顾孩子等方面,自己与岳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冬天在家里,就算开着暖气,岳母也坚持让孩子穿得很厚,我看着孩子都热出汗来了,我就想给宝宝减一件衣服,岳母就开始数落我,说会把孩子冻到,搞得我也是哭笑不得。”
“老年人生活习惯和我们年轻人也不大一样,像我岳父母在家里习惯了,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到了晚上五点多就吃晚饭。有一次晚上,我在外应酬,十点多的时候,忽然接到岳父的电话,催我快回去。这个时候,我要走了吧,会得罪老板,不走吧又得罪岳父,我夹在中间做人太难。”
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周琦的岳父私底下也跟女儿抱怨过,自己在女儿家里生活得实在不习惯。
心理专家建议
老人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很重要
面对刚刚“进城”的老年人,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层出不穷。无论是和子女的矛盾,还是对城市的陌生感等等,都会给一个家庭造成不小的麻烦。
合肥芝麻开门心理咨询中心的张量主任针对此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要依靠子女多去引导,子女多去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只要有时间就多去和他们唠唠嗑、话话家常。平时要多鼓励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种种花、养养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社区里,鼓励他们去结交朋友,子女在这方面就要起到一个引导、安排的作用。
再者,在带孩子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生活习惯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双方多沟通,在大的矛盾上,双方相互退让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理解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